川普政府时期大力推行的“美国制造”策略,如今看来似乎面临着重重挑战。即使是标榜“美国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也难以实现完全的国产化。 25%的进口关税高悬,试图以此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Model 3在加州组装,官方数据显示其零部件有70%来自北美。这看似离“全美国制造”仅一步之遥,实则不然。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盘根错节,想要彻底摸清每一个零件的来源并非易事。
“美国制造”的成本难题
目前,美国有55家汽车组装厂,分布在15个州,隶属于20家汽车大厂。专家指出,汽车零件的供应链来源非常复杂,一个零件可能多次进出不同国家。更重要的是,供应链是汽车行业的商业机密,想要查核清楚就困难重重。
如果硬性将美国制造的比例从70%提高到90%,每辆车的成本将增加1万到2万美元!而且,这还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其中的关键在于稀土资源。尤其是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所必需的贵金属,短期内很难在美国本土开采和加工。这意味着,即使有钱,也未必能找到足够的美国产稀土来满足生产需求。
零件美国制造比例 | 每辆车成本增加 |
---|---|
70% 提升至 90% | 1万到2万美元 |
台湾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角色
在汽车供应链上,台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全球精密加工强国,台湾的汽车供应链已经发展多年,在传动元件、电子模组、紧固件等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美国车厂早已习惯从台湾进口零件。从特斯拉到福特,车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和资讯娱乐系统,都离不开台湾制造的晶片。
尽管台积电已经赴美设厂,但主要生产的还是高阶半导体,车用晶片仍然需要进口。这意味着,即使在美国本土生产汽车,也难以摆脱对台湾晶片的依赖,仍然会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
“美国制造”的未来
如果按照目前的设想,将大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不但成本会大幅增加,也可能无法维持现有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工作机会减少。试图通过关税来重振“铁锈带”的努力,最终可能面临新的困境。
“美国制造”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在全球化的今天,想要完全实现制造业回流并非易事。成本、技术、资源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美国制造”之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