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PMI数据出炉,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份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体检报告”,究竟透露了哪些信息?是柳暗花明,还是暗流涌动?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读这份数据,看看中国经济的真实脉搏。
先说结论:喜忧参半。制造业PMI虽然略有改善,但仍处于收缩区间。这意味着,经济活动总体仍然偏弱,警报尚未解除!
结构性失衡:冰火两重天
PMI数据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复杂现实。
生产与需求:微妙的平衡
6月份,生产和需求这两个“冤家”似乎握手言和,双双进入扩张区间。新订单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上升0.3个百分点。这背后的原因,既有中美关税暂时性下调带来的出口需求恢复,也有“两重两新”政策的刺激作用。
当然,6月这个时间节点也比较特殊,作为上半年的收官之月,为了让数据更好看,往往会加大生产和采购力度,这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影响。
从内外需来看,外需的改善幅度似乎比较有限。新出口订单仅仅从47.5上升到47.7,而内需的增长略高于外需。
大小企业:两极分化加剧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境遇,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大型企业PMI从50.7进一步上升到51.2,继续保持扩张态势。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则再次跌入收缩区间。小型企业PMI更是直接下降2个百分点,跌至47.3!
这种分化,也直接体现在了长江商学院的BCI指数上。由于BCI指数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6月份的数据呈现偏弱下行的态势。
行业之间:政策导向明显
行业之间的不平衡依然突出。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只有11个位于扩张区间。这意味着,仍有一半以上的行业处于收缩状态。
在“新质生产力”、“两重两新”政策扶持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消费品行业表现较好,均处于扩张区间。
而没有政策支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则继续在收缩区间挣扎。虽然国际油价上涨带动了化工等行业有所改善,但钢铁行业PMI却进一步降低至45.9。
如果细分战略新兴行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广发证券的分析显示,在七个细分行业中,只有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景气度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他均在荣枯线以下。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产类指标下降幅度非常大,这或许与近期要求新能源行业严格遵守60天账期有关。
经济顽疾:通缩、就业、房地产
除了结构性失衡,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些固有的“老毛病”。
通缩:挥之不去的阴影
6月份,价格虽然小幅上升,但仍然处于收缩区间,通缩问题持续存在。国际油价上涨是两大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善并非内需实质性提高所致,因此,可能只是暂时的。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纪要中,也明确将低物价(通缩)问题纳入到当前国内经济的挑战之中。
就业:压力山大
数据显示,预期和从业人员这两个指标都在弱化。此外,吸纳就业最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也进一步下降。这都表明,就业状况正在恶化。
就业的恶化,意味着未来收入增长将受到制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关于就业的买意指数和预期指数都在下降。
指数 | 5月数据 |
---|---|
就业买意指数 | 下降 |
就业预期指数 | 下降 |
收入现状 | 下降 |
收入预期 | 提高 |
消费与房地产:两大拖累
从消费来看,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和618购物节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景气度有所上升。但服务业PMI却有所下降。出行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航空运输、餐饮等景气度均在回落。
与历史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本次6月份的服务业PMI表现为2012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差水平。这表明,消费的恢复仍然有限,更多是来自于政策的刺激,而非内生增长动力。
房地产方面,建筑业PMI有所上升,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房屋建筑业景气度也有所改善。但与消费类似,房地产也受到就业和收入以及房价持续走低的影响,仅靠政策难以实现持续改善。
结论:谨慎乐观,警惕风险
总而言之,6月份PMI数据喜忧参半。外需改善、政策刺激、油价上涨以及季节性因素带动制造业PMI略有提高。但整体仍处于收缩区间,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通缩、就业等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因素,也要保持警惕。特别是要关注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政策退坡的风险。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更需要冷静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