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香港水门事件升级!政府采购藏猫腻,黎智英案庭审暗流涌动

发布时间: 2025-08-23 04:28:12

香港最近可谓是风波不断,从“津庄水”事件引发的政治风暴,到黎智英案件的结案陈词,再到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每一件事都牵动着各方神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热点事件背后的故事。

“津庄水”风波:一场采购引发的信任危机

话说回来,最近香港市民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政府部门“津庄水”采购事件。原本以为只是几个公務员集体订水的小事,没想到竟然演变成了一场欺诈政府的案件。

香港物流署,作为政府的“大管家”,负责着大大小小的采购事务。这次事件中,有份的职员竟然如此“不省水”,着实让人感到费解。身处风眼之中的物流署署长陈家迅,在“潜水”多日后,终于出面向市民道歉,承认程序上的不足。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结束。事件持续发酵,社会对政府采购方面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对饮用水的安全性也产生了质疑。

物流署长陈家迅不得不出席由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召開的专责小组首次会议,强调要审视现有采购机制,做好把关工作,堵塞漏洞。他的上司,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也承认整件事有问题和不足,强调选择供应商并非仅仅因为价格。

更耐人寻味的是,审计署也加入了调查,并打出“铁面无私”的标语,似乎预示着这场风暴还将继续扩大。

根据香港的采购原则,超过6000万港元的合约才需要经过中央投标委员会审批。而这次的“津莊水”合约金额接近5300万港元,未达到这一门槛。但多个媒体报道称,此次审批实际上是由中央投标委员会决定的,成员包括物流署署长陈家迅,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常任秘书长黎智华等人。

陈家迅本人也颇具争议。他曾在前特首梁振英时期担任私人秘书,还曾因撞毁保时捷座驾见报。如今,临近退休之际,却又卷入“饮用水风波”,实在是让人唏嘘。

这场风波最早由《明报》报道公務员饮用中国“津莊水”开始,随后社交媒体上流传出政府总部公務员自费订购本地饮用水的照片,引发了集体“软对抗”。

随后,中标的供应商“鑫鼎音”被曝出供应的并非标书上所指的“洛伯市水”,而是东莞观音山水。更令人震惊的是,“洛伯市”回复港府称,并未授权“鑫鼎音”供水,也没有任何合作关系。

最终,港府宣布中止与“鑫鼎音”的所有合约,警方也拘捕了“鑫鼎音”的董事夫妇,指控其欺诈罪。

政府高调问责,但为何突然要采购中国水?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我们不妨来看看政府的采购名单。2021年,长和集团旗下的屈臣氏中标了价值1.26亿港元的瓶装水供应标书。但到了2023年,标书被一分为二,分别由屈臣氏和太古可口可乐中标。而今年的中标结果与以往大相径庭,屈臣氏的供应量大幅减少,价格也大幅下降。另外两家供应中国水的公司,都是首次中标,但平均成本却比屈臣氏水要贵。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招标的时间,正值长和出售巴拿马和全球港口业务之际。《大公报》曾强烈谴责长和,并称国企已经暂停与长和以及关联企业的交易。

与此同时,今年恰逢东江水供港60周年,官方主导了一系列文宣活动,主题都离不开“饮水思源”。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今年6月与香港工商界以及金融界代表会面时,长和的代表并未出席,会上饮用的瓶装水也不是来自屈臣氏。

这一系列事件,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

公司 2021年价格(港元) 2023年价格(港元) 平均成本比较
屈臣氏 1.26亿 1亿 -
鑫鼎鑫 - 接近5300万 高1成8

黎智英案:庭审现场的唇枪舌战

再来看看备受关注的黎智英案件。案件正式进入结案陈词阶段,法庭上的互动也颇具看点。

控方认为,煽动罪只需证明文章具煽动意图,无需证明被告有煽动意图。法官李运腾对此表示质疑。控方还提到,国安法只针对提出请求的一方,而辩方认为制裁只限于针对国家,不包括个人。

控方在结案陈词中指出,黎智英在国安法生效后,虽然没有直接请求制裁,但精心计算,刻意虚假描绘中央政府,鼓励外国对中港制裁。《苹果日报》的文章是不合理、毫无根据的攻击,并非理性批评,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辩方律师彭耀雄则强调,支持言论自由和人权没错,不喜欢某一个政府甚至国家也并非罪行,希望香港内部或者外國压力令到政府改变政策也并非罪行。

法官道立兵认为,不接受政府没有错,但使用邪恶手段就是错。

庭审现场,控辩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关注。

国际局势:外交滑铁卢是否已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局势。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欧洲多国领导人,但乌克兰战火并未因此而缓解。

乌克兰东北部城市苏梅遭到俄罗斯无人机攻击,顿涅茨克地区也有人员伤亡。总统扎连斯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救援片段,呼吁持续向莫斯科施压。

有媒体报道称,有俄罗斯无人机在波兰境内坠毁,波兰外交部已经提出抗议。

特朗普与普京的会面,以及与欧洲领导人的会谈,是否能够为乌克兰局势带来转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曾说过:“发动一场战争比结束它容易。”如今的国际局势,似乎也印证了这句话。外交斡旋的道路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未来的走向,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标签: 政府 黎智英 公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