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中国近代史:那段屈辱到骨子里的日子,我们凭什么嘲笑别人?

发布时间: 2025-07-09 15:52:46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用在中国近代史和当今一些国家的遭遇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最近,伊朗的处境引发了不少讨论。22名核科学家被“定点清除”,34名高级将领被“精准打击”,核设施和国防工业也遭受重创,44处发射装置被摧毁……这一个个数字,让人感到窝囊和屈辱。

但你知道吗?这点屈辱,甚至不及七七事变前,中国所遭遇的百分之一!了解那段历史后,你可能都不好意思再去嘲笑别国空战0:6输了之后还庆祝,也不好意思笑话别国停战后全国欢庆了。

今非昔比:中国今昔对比

中国现在当然强大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双六代机技术领先,055万吨大驱全球无敌,歼10C在国际军演上扬威,机器狗无人机技术更是所向披靡。更别提咱们的制造业增加值,早就超过了G7的总和。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阻止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公然污蔑七七事变是中国军队首先寻衅滋事,才导致战争爆发。这就像相声里说的,“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还知道你有多冤枉”。当我们在网上争论“七七事变谁开的第一枪”时,其实就已经在舆论上输了。

因为七七事变,就发生在北京近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历史的真相不被歪曲,而不是纠结于细枝末节。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麦克马洪线根本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已经输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未来的边界线应该如何划定,而不是沉溺于历史的争论。

日本的嚣张与中国的反击

日本,这个曾经的法西斯战败国,现在依然很嚣张,不仅篡改历史教科书,还扬言干涉中国统一。不过,我倒希望日本说话算话,到时候我们可以新账老账一起算。

中国强大了,国际环境尚且如此恶劣,可想而知,百十年前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梦魇。有本书叫《一百个国耻纪念日》,罗列了近代一百个国耻。一年才365天,我们的国耻竟然搞了一百多个!如果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恐怕一年365天都不够用,日日都是国耻。

蒋介石的“英雄事迹”

单说蒋介石吧,他的“英雄事迹”可一点也不少。1928年,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济南,大开杀戒,屠杀我同胞万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更屈辱的是,当时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十万大军,就驻扎在济南城外,但他不仅见死不救,竟然还下令绕道而行,继续北上。

第二年,蒋介石选择了原谅日本,日本没有道歉,也没有赔偿。更扎心的是,蒋介石的对日媾和条约签字之后,双方各举香槟三杯道贺而散。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并在第二年成立了伪满洲国。有人说,少帅的锅怎么能扣到凯申公头上?然而在2019年,蔡英文公开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下达的不可抵抗命令电报稿原件。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得寸进尺,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29军的大刀队在喜峰口重创了日本精锐,粉碎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正忙于“积极剿共”,对抗战根本不上心,长城抗战最终以失败告终,标志就是屈辱的《塘沽停战协定》。说是停战协定,其实就是割地求和,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土地。

其中最令人义愤填膺的是,在长城抗战中表现英勇的17军,竟然成了破坏中日友谊的罪魁祸首,军长徐庭瑶被解职,然后被出国考察去了。

日本占了热河之后,又开始觊觎整个华北,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屈膝投降,派何应钦同日本的梅津美治郎签署了《何梅协定》。虽然国民政府始终矢口否认这个协定的存在,但是根据日本媒体公布的条款,蒋介石逐条都落实了,包括罢免中国相关军政人员,撤销河北一切党部,中国军队继续南撤,禁止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

日本方面一看国民政府这么好欺负,有点后悔,于是坐地起价,临时加了一条,要求取消第17军的番号,并将17军下辖的第25师和第2师分散调离河北。

那些被遗忘的英雄

在长城抗战中,第17军的25师师长关征麟将军身负五伤,打得浑身是血,全师都被打残了,但仍然不肯撤退,后来被第2师强行换了下来。第2师死伤9000多人后,仍然在与日军拼杀。然而战场上没丢的东西,却被国民政府拱手让人。不仅如此,两个师先失去了军长,后失去了番号。《何梅协定》签署后,17军上下痛哭流涕,悲愤不已。这两支英雄部队从此之后成了没娘的孩子,被蒋介石调来调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昔日的抗战劲旅,惨得不能再惨,装备连杂牌民团都不如。

《何梅协定》是清朝灭亡之后,我国签订的最丧权辱国的一个协定。但是一直有史学专家为蒋介石辩护,否认它的真实性,直到2019年蔡英文出手。蔡英文解密的文档中,有一份何应钦请示蒋介石的日本要求条款原文,还有蒋介石对何应钦的指示手令原文,蒋介石强调说,协定不能留书面备份,不然容易被人拿到证据。

还有人给蒋介石辩护,说当时国力尚不具备与日本一战,毕竟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蒋介石这是在忍辱含垢,卧薪尝胆。

首先我可以明确地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那黄金十年,其实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十年,不是中国经济的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中国当时的军阀割据政府,不但不能帮助民族资本,反而还会跟帝国主义一起敲诈勒索,卡拿吃要。

“黄金十年”的真相

1925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资不抵债,张謇30年心血付诸东流。煤业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遇到困难,求助宋子文,宋子文不但不救反而落井下石,最后聘请中统的人担任总经理才逃过一劫,让渡了大量股份。1934年,荣氏兄弟遇到危机,被实业部长陈公博看上,他想据为己有,不过没成功,是因为财政部长孔祥熙出手了,他也看上了。1936年又被宋子文看上了,所以为什么荣毅仁投了共,连大资本家都痛恨四大家族。

民国的官办企业也不行。1927年,中国的经济号称进入了黄金十年,1934年的钢产量达到了5万吨,全国人均2两。当年日本的钢产量达到了384.4万吨,连印度也有81万吨。更尴尬的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已经沦为日本控制下的附庸了,60%的钢铁出口到了日本。也就是说,民国这1934年的5万吨钢铁,有3万吨以上是卖给日本的。

说一个可怕的事实,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中国使用的枪炮,大部分钢铁和铁矿石来自中国。蒋介石也可以说是蒋大炮。1927年他决定弄个中央钢厂,自己亲自督办,宋子文和孔祥熙多次协调,但由于重工业不挣钱,于是扯皮扯了七年,1937年连院墙都没建起来。

所以那十年,是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的黄金十年。蒋介石一方面忙着捞钱,一方面忙着在江西剿共。蔡英文公布的档案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蒋介石的“剿匪”手令里要求说,“匪化”已深的地方,不让官兵们烧杀殆尽,是剿灭不了这帮“匪”的!所以“务令各部烧杀勿论为要”!

从1933-1936年,仅仅3年间,江西省的人口就锐减560万。在大屠杀之后,湖北有4个县,安徽有5个县,河南有3个县,再也看不见活人,几乎成为废墟。

苏区人民饱受困难,白区也在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全国爆发了特大洪水,一亿人沦为灾民。这次洪水的成因之一,就是国民政府挪用水利资金。

国民政府1928年开始在湖北每年征收1000万元作为堤防积存金,其实只有1928年修筑孙家拐大堤用了一些,余款应该有2000万,但是蒋介石挪用50万作为军饷,宋子文以军费的名义动用了1000万元,其他的被地方官员和水利局局长贪污了350万元,剩下的创建了川江龙公司倒腾鸦片。

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年汉口丹水池铁路堤坝溃决时,身为省主席的和督军等人正在打牌,闻讯后漠然视之,继续打他们的牌。1931年,何葆华为汉口市市长兼任两湖防汛主任,当年长江进入汛期时,他将防汛麻袋每个提价1.5元,并改变麻袋的豆、沙比例,从中大肆贪污,张公堤因而溃口,大水冲入汉口市区。

国民政府对人民群众痛下杀手,严加盘剥,对日寇却奴颜卑骨,卑躬屈膝。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一个月后,日本军舰进犯镇江,蒋介石不仅下令不要抵抗,还要求江苏省解决日军饮食和购物难题。

最后的底线

不管咋说,经历过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总算走上了抗战道路。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要抗战到底,比汪精卫要强不少。但他内心一直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典型的,也最离奇的,那就是全面抗战都爆发了,国民政府还依然在老老实实还日本的庚子赔款。又供了两期之后,有人看不下去了,捅到了舆论上,舆论哗然,名义上断供了,但也是不直接打款给日本,而是偷偷还给了汇丰银行备付账户。

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布停止对日支付庚子赔款,然而这也并不是蒋介石硬气了,而是因为海关被日本占领了,实在是没法还了,因为庚子赔款以关税作担保,没了关税庚子赔款就没了资金来源,但蒋介石还是打算要还的,于是改用缓付记账摊存的方式,到战争结束继续还,和沦陷区都有分摊任务。

再说个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近代百年,掌控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署,清一色全是洋大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重视海关这个机构,抓住了海关,就卡住了旧中国的脖子。

这就是七七事变前后的中国,可以说比伊朗要屈辱多了。伊朗虽然饱受屈辱,但是没有割让土地,没有战争赔款,也一直在用导弹反击。

中国之所以能够逆风翻盘,要感谢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又用极短的时间给新中国打下了工业化的底子。要不是他和他们,我们都没资格笑话别人。

对比项 伊朗 七七事变前的中国
领土完整性 没有割让土地 存在大量被割占或租借的领土
战争赔款 没有战争赔款 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支付巨额赔款
反击能力 一直在用导弹等手段进行反击 抵抗力量薄弱,政府妥协退让
主权独立性 保持相对独立,虽受制裁但自主性较强 海关等重要机构被外国势力控制,主权不完整
标签: 中国 日本 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