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魔幻的事儿。最近,老黄——黄仁勋,这位AI界的扛把子,估计觉都睡不踏实了。为啥?因为一家中国的公司,竟然在资本市场上硬生生把他给PK下去了!这家公司不卖芯片,不搞科技,专卖丑娃娃,就是那种我看了半天也欣赏不来的“潮玩”。
你可能要问了,这娃娃叫啥?长啥样?别着急,先留言吐槽一下,保证你看了也想说两句。
咱先看看这数字,老黄家的股价两年涨了4倍,够牛了吧?可那家卖丑娃娃的公司,一年多就飙升了12倍!你没听错,一家中国的“潮玩”公司,把全球AI王者都给干趴下了。老黄辛辛苦苦拼算力,人家只要卖萌,大家就抢疯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潮流现象,而是一场中国式的炒作,文化统战加资本魔法的混合秀。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只丑娃娃为啥能红?又是怎么变成中国资本市场投机热的缩影?这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到底藏了多少玄机?
丑娃娃逆袭: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最近,年轻人的圈子里火了一只长得像松鼠又像猴子的小妖怪,名叫“Labubu”。这小东西被炒到几千块一只,甚至拍卖到一百多万!你以为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好骗吗?Nonono,是炒作设计得太好了。
“Labubu”的原创者虽然是外国人,但真正把它变成超级IP的,是来自北京的泡泡玛特。所谓的IP,就是指那些有名气、有故事的角色,大家喜欢它,认识它,它就可以变成产品到处卖钱。
泡泡玛特是如何把“Labubu”捧红的呢?他们用了三招心理暗器:
-
成瘾机制:抽盲盒等于开彩票
泡泡玛特把“Labubu”做成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盒是什么。抽到稀有款就像中了彩票。这种随机感,就像抽卡片、扭蛋,让人上瘾。专家研究表明,这叫间歇式强化,比固定奖金还容易让人上瘾。有些人抽不到就上头,越抽越多,结果买了一整箱,还是少了那支金闪闪的隐藏款。 2. 炫耀机制:开盒等于晒身份
现在的年轻人打开“Labubu”的第一件事,不是自己开心,而是赶紧拍视频上传,告诉大家自己抽到了什么。这有点像以前有人抢到限量版球鞋,或者抢红包。盲盒变成了一种炫耀性消费,越稀有越好发朋友圈,越能收割赞和羡慕。 3. 收藏焦虑:少一支就失眠
泡泡玛特会故意出一整套系列,比如12支“Labubu”,但只送你11支。如果你收集不到全套,就会觉得心里痒痒,浑身难受,感觉今天不买就睡不着。结果就是,为了集齐一套,有人刷爆信用卡,还有人去拍卖场高价补单,花几千块只为了一支稀有款。
这三招下来,卖的就不是玩具了,而是把心理当赛道,把你当猎物。你可能觉得稀有款真的很稀有,所以才值钱。但泡泡玛特卖的,毕竟是塑料玩具,工厂量产,成本也就几十块人民币而已。它要不要多生产一支,不过是按一下按钮的事儿。真正的稀缺是自然形成的,比如黄金,而这种人工制造的稀缺,本质就是情绪泡沫。
营销炒作:谁在背后操控游戏?
这些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两个字:营销。网络上那些说某一款“Labubu”太稀有,转手就能赚十倍,已经抢不到的信息,很多都是泡泡玛特自己放出来的。他们搞了一堆营销号,在小红书、抖音上狂轰乱炸,制造一种“大家都在抢,错过就亏爆了”的集体焦虑。然后再配合二级市场黄牛炒作、拍卖会放大效应,完美营造出一种“这不是玩具,是可以增值的收藏品”的错觉。
说白了,泡泡玛特不是在卖收藏价值,而是在卖一场看似全民参与,实则精准操控的炒作游戏。事实上,泡泡玛特一年卖超30亿人民币,全球开了130家店,最贵的一只拍卖价破百万,不仅卖给中国人,还打进了东京、纽约、伦敦,日本媒体甚至称它为“潮玩界的无印良品”。
所以,这家公司到底卖的是什么?IP?玩具?还是梦?你看这公司的名字就很妙:泡泡玛特。你以为他们卖的是可爱?不,他们卖的是泡泡,看起来漂亮,轻盈上瘾,但本质是随时会破的幻觉。
资本魔术:如何从倒闭边缘到上市神话?
这还只是故事的表面,接下来,咱们要揭开一段比盲盒还惊喜的剧情:泡泡玛特是如何靠着中国式的资本魔法,从一家快倒闭的小店翻身上市的?这不是商业奇迹,而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现行戏。
你以为泡泡玛特一开始就这么红吗?其实它一度濒临倒闭,差点消失在北京某个街角。2010年,王宁在北京中关村开了第一家泡泡玛特店,那时只是卖潮流小物的杂货店。当时王宁去找投资人,结果人家看了一眼企划说:“开玩具店?你确定不是搞小孩过家家吗?” 没人投资,他只能靠自己掏腰包硬撑。
转机出现在2016年,王宁去参观了台北玩具展,看见了另一种可能,他瞬间转型,整套打法换掉,只剩下一句话:“不是你想买什么,是我让你想不到自己会抽到什么。” 所谓的盲盒就是赌几率,一抽上瘾,没抽中继续抽。这种东西在欧美早就被规定要写清楚开箱几率,但在中国那些年还属于游戏化营销,没人管。
2017年,泡泡玛特去了北京的新三板。什么是新三板?你以为中国只有沪深港三个交易所吗?错了!中国的股市就像分裂的细胞,光是交易所和板块就多得让华尔街都看不懂。新三板全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本来就是给一些小微企业展示自己、寻求融资的地方。一堆公司上去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上市公司。就这样,泡泡玛特在营收还不稳的情况下,靠着盲盒热潮加资本故事,成功混进了新三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的银行基本上是大型典当行,只做抵押贷款,房子、土地、金子可以,你的人才、创意、未来不行。所以创业者怎么办?要么自己硬撑,要么就去搞民间高利贷,要么就学泡泡玛特,找一个风口,炒一个IP,跑去股市讲个漂亮的故事,先圈一波钱再说。
这就是制度开挂。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你要有稳定营收、审计报告、股东透明才能上市。但在中国,你只需要有热点、有话题、有关系,要真的有业绩,那太老派了。
泡泡玛特后来在新三板被摘牌,其实等于被市场淘汰了一次,但他居然又能卷土重来,2020年跑去香港主板上市,还一上市就爆红。为什么?因为那几年大家都在玩新经济,潮玩IP,消费升级,再加上香港那时候正好想证明自己还是亚洲资本中心,只要你有流量、有故事、有中国梦,市场什么都愿意相信。
所以,泡泡玛特不是起死回生,它是被抬进舞台中央,不是创业奇迹,是制度选妃。而它能一路杀进港股上市,靠的不是实力,靠的是中国式炒IP、炒话题、炒概念这一套金融魔法。
别再说泡泡玛特多成功了,它的成功不是奇迹,是被一整个制造泡沫的系统推上来的。你以为它是Hello Kitty,其实它更像中国版的币圈NFT。
泡泡玛特顶峰时市值曾飙升到3200亿港币,也就是大约400亿美金!在2024年上半年,由低点至高点的涨幅一度飙升12倍,比芭比的母公司和变形金刚的厂商加起来还要高。这不是开玩笑,它真的一度玩弄了整个全球玩具市场。而它的动态本益比PE在最疯狂的时候一度冲破了100倍!即便后来有所回落,现在也还维持在95到102倍之间,预估本益比大约也要44倍上下。所谓本益比,数字越大说明大家很看好它以后能赚更多的钱。
你知道A股的消费龙头本益比是多少吗?大概只有15到20倍。说到这里,你还记得咱们视频开头提到的那个人吗?没错,就是那个3亿人在膜拜的男人——老黄。他卖的是AI,是算力,是帮全球企业重建未来基础建设。泡泡玛特卖的是什么?塑料做的公仔,炒IP,炒话题,炒你我脑袋里面的多巴胺。
咱们来对比一下:
公司 | 业务 | 动态本益比(PE) | 预估本益比(PE) |
---|---|---|---|
汇达 | AI, 算力 | 50多倍 | 25-36倍 |
泡泡玛特 | 潮玩, 盲盒 | 95-102倍 | 44倍 |
也就是说,泡泡玛特的估值被全世界最重要的半导体公司还要浮夸。这差距离谱到你都怀疑它是不是靠开盲盒决定股价的。你说这样的估值合理吗?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主力资金开始高位撤离,早期投资方风巧资本累计套现22.64亿港币,浮盈超8倍,创始人王宁夫妇也多次减持,累计套现超过33亿港币。当最了解公司的内部人士选择落袋为安,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正在加剧。
你觉得哪一家撑得起来?你想长期投资,是该压在AI电力公司的地基上,还是压在一支会过气的盲盒潮玩上?这场“三亿老黄输给丑娃”的戏码,输的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输的是泡沫的力量暂时打赢了价值的力量。但暂时又能是多久呢?泡沫不论多漂亮,总有破掉的一天。
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请记住这句话:不是所有涨上去的股票都值得买,尤其是在一个什么都能炒,什么都没有标准的市场里。
谁在背后操控:看不见的手?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只漂亮的泡沫为什么会破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快。
那这个泡沫一开始是谁吹起来的?是市场?是年轻人?是资本?但当一个泡沫大到足够耀眼时,你就会发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悄悄靠过来,不是戳破它,而是要利用它,驾驭它。
你以为泡泡玛特是单纯的民间爆火?在中国,当一个东西红到一定程度,它就不再只是商业现象,它会被审视、被定义,最终被纳入国家的叙事里,成为一张可以打出去的牌。
这只小丑娃一度有多风光?风光到连北京官方都亲自为它背书。2024年泡泡玛特“Labubu”在海外走红,央视立刻发专题报道,盛赞中国潮玩正在走出国门,成为文化自信的新名片。媒体跟着高喊:中国文化输出不只有孔子、熊猫,还有丑“Labubu”。当时的泡泡玛特,俨然成为为国争光的文化代表。
但你知道在中国,官方的拥抱往往带着刺。最可怕的不是打压,而是这种殷勤不定的宠爱。言犹在耳,仅仅不到一年,风向就变了。就在今年6月14号,还是那个央视,话锋一转,开始报道盲盒产业诱导过度消费,需要依法整顿。紧接着6月19号,人民日报直接点名批评盲盒热不可无底线。一夜之间,全网的风向从文化出海变成了精神鸦片。
结果呢?泡泡玛特股价应声暴跌,一周内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币。你看这像不像最经典的政策变脸?捧你时你是民族骄傲,摔你时你就是资本无序扩张的罪证。
这背后暴露的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政策的不确定性。在正常的市场,法规有预期、有讨论、有立法过程。但在中国市场,生杀大权由上层的意志决定,没有预告也没有道理可讲。从教培到游戏,再到今天的盲盒,剧本从未改变。
所以真正让泡泡玛特变得危险的,不是“Labubu”会过气,也不是泡沫本身会不会破,而是那个随时可以把它捧上天,又随时能把它踩进泥土里的人。你永远不知道吹泡泡的那个人,明天会不会亲手把泡泡戳破。
今天是泡泡玛特,昨天是新东方,前天是滴滴出行。每一次中国出现爆红的民企、热炒的概念、全民追捧的资产,最后几乎都走向了一样的结局:泡沫破灭,信心崩盘。如果你是投资人,这篇文章应该会给你一个血淋淋的提醒:在中国市场,你押注的不是公司基本面,更是在赌政策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