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香港铺王邓成波家族爆煲启示:97经验失效,结构性崩盘难翻身!

发布时间: 2025-07-08 07:10:04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最近香港地产界的一件大事——曾经风光无限的“铺王”邓成波家族,如今却面临破产边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单纯的投资失误,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情要从邓成波家族被入禀高院申请破产说起。想当年,邓成波家族可是被誉为“一铺养三代”的典范,如今第二代就出了问题,真是让人唏嘘。有媒体分析了邓成波家族“输爆厂”的三大致命伤,真的是这三个原因吗?即使避开了这三个坑,结局就能改变吗?

“铺王”的发家史:从霓虹灯到炒楼花

邓成波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从电灯招牌起家,赶上了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浪潮,转行做霓虹灯生意,后来又抓住机遇开始炒楼花,赚到了第一桶金。80年代,他创立了成功车行,90年代则正式进军地产市场,专攻炒卖铺位和整合商铺出租,从此走上了“铺王”之路。

70、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只要敢炒铺,谁都能赚得盆满钵满。邓成波也凭借着胆识和机遇,积累了巨额财富,赢得了“铺王”的美誉。

三大“致命伤”?

媒体总结了邓成波家族的三大“致命伤”:

压错楼市复苏的赌注

过去几十年,香港地产市场长期增长,资金泛滥利率又低,内需强劲,造就了“买铺等赚”的神话。邓成波的儿子邓耀声接手家族生意后,继续信奉父亲的这套逻辑,成立星域集团,大举投资商铺、酒店、地皮,甚至发展住宅项目。

然而,实体经济式微,利率急升,内地豪客消失,香港楼市的结构性改变,让“买铺等赚”的模式彻底失灵。邓耀声没能等到楼市复苏,最终导致家族物业大幅贬值,就连浅水湾的自住豪宅都成了银主盘,实在令人唏嘘。

缺乏企业化管理,仍用炒家思维

邓氏家族虽然建立了百亿王国,但仍然沿用炒家思维来运营,缺乏企业化管理。2021年,家族旗下的房产项目多达200项,总值700亿,业务涵盖酒店、餐饮、金融、安老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但却全靠30多岁的儿子邓耀声一人打理。

据说,邓耀声和父亲仍然保持着传统华人家庭的作风,在餐桌上谈生意,由邓成波点头决定是否投资。这种重人情、凭感觉的决策方式,在企业发展壮大后,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错过疫情早期的重组机会

疫情爆发后,邓成波家族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他们选择了出售非核心物业,保留传统的商厦和酒店,希望以此来去杠杆,保住核心物业。

但现在看来,这个决策似乎并不明智。近年来市场低迷,即使是优质物业也很难找到买家。

97经验失效?

有媒体采访了地产界大佬施永青,他认为邓成波在97金融风暴时侥幸逃脱,但却没有吸取教训,继续进取投资,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97金融风暴和今天的情况真的相同吗?

对比维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2019年至今
危机类型 金融风暴 结构性经济危机
香港经济支柱 各个行业结构没有问题 外贸、船务、零售、酒店等支柱产业共同崩塌
中国经济状况 尚未入世,对香港的拉动作用有限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对香港的支撑减弱
市场复苏动力 金融危机后的自然反弹 缺乏明确的增长引擎,各行业面临内卷式竞争
冲击程度 主要影响高杠杆投资者,有钱人受影响较小 各个阶层均受到冲击,包括有钱人在内的众多企业和个人面临困境
外部环境 亚洲金融风暴,但全球经济相对稳定 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风险增加

在我看来,97金融风暴和今天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97是金融风暴,而今天香港面临的是结构性的问题。外贸、船务、零售、酒店等支柱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03年的复苏,得益于中国入世贸和自由行政策,这种历史的偶然性,很难再次复制。

即使邓成波家族吸取了97的教训,恐怕也难以避免今天的结局。除非他们选择彻底退市,否则在香港整体经济结构面临转变的情况下,很难独善其身。

结构性转变:香港与大湾区的竞争

香港的本质是跟大湾区竞争,人才、生意都在竞争。内卷式竞争下,铺租怎么可能租到那么贵的价钱? 加上旺角、尖沙咀那些铺租都跌了五成至七成,这样的情况下,没有那么多公司,外资撤资,香港怎么可能翻身呢?

所以说,邓成波家族的爆煲,只不过是香港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香港正在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传统炒家模式的没落。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希望大家能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标签: 香港 邓成波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