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股市狂飙背后暗藏玄机?资深玩家揭秘“必崩”真相!

发布时间: 2025-07-08 07:15:35

最近股市一片红火,身边不少朋友都赚得盆满钵满。但热闹背后,总让人隐隐有些不安。难道股市只涨不跌?以前书本上说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真的靠谱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深入了解了投资市场,发现教科书上的理论,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股市和经济,真有关联吗?

说实话,经济就是经济,和股市的涨跌关系真没那么大。真正能操控股市的,只有“资金”和“市场情绪”这两大幕后推手。就算经济再差,也有行业能赚钱;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照样有人血本无归。

在投资市场里,人们特别喜欢为股市的涨跌找理由。股价涨了,就说是公司业绩好,未来发展一片光明;跌了,就怪经济数据不好。反正怎么解释都有人信,毕竟大家都爱听好消息,坏消息谁喜欢听?

股市火爆的时候,各种“股神”、“财演”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害怕“离群”,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分一杯羹。郁金香狂热、Air Jordan球鞋、NFT……这些曾经被热捧的“泡沫”,哪个不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

当然,股市和这些“妖股”还是有区别的。上市公司有业绩、有收入,确实能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和“价格”是两码事!价值可以无限延伸,但价格是有上限的,它最终取决于盈利能力以及资金能够承受的杠杆。说白了,投资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金融杠杆也一样存在上限。

金融杠杆的极限在哪里?

现在,投资市场上的每一块钱,最多能演化出1万倍的杠杆。以前无限QE(量化宽松)的时候,或许还能凭空变出更多的钱。但2022年之后,这种机会已经没有了。

很多人还抱着“钱能无限增长”的幻想,觉得只要有概念,上市公司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有没接触过金融机构的人,都推荐你买美国的VOO,觉得这样投资就不会出错。

大家每天盯着股价的涨跌,随便找个理由来解释。今天股市涨了,就说是经济数据好,牛市来了;明天跌了,又变成熊市要来了。那些“财演”、“KOL”,比经济学家还懂经济,但他们真的懂吗?

说白了,很多所谓的“投资专家”,只是赶上了好时候。有没有他们说的那些“原因”,股市都会涨。就像香港的楼市,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有人唱好。难道靠卖楼赚钱的人,会唱衰楼市吗?股市也一样,市况差的时候,谁会对投资感兴趣?只有股市火爆,各种“投资秘籍”、“经济理论”才会冒出来。

“长期持有”真的稳赚不赔吗?

虽然我自己也长期持有淡仓,但我不会随便建议别人跟我一样做。因为每个人的资金实力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人都集中追逐某些热门股票。而像美股指数,它的计算方式是加权计值,市值越大的公司,对指数的影响就越高。

这几年,科技股的市值都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家都追捧着买入,自然会推高股市。就拿美股的M7来说,每只股票单日上涨5%,市值就能增加近2万亿美元,标普500指数就能上涨近3%。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有2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那么,中间的空隙是怎么填补的?答案是“金融杠杆”。当这些空隙越来越大,投资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虚。为什么股灾的下跌总是会出现“跳空”?就是因为这些空隙本来就没被填补,出现了真空状态。持货的人要套现,只能不断降低价格,寻找下一层的承接单位。

对于大型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不愿意见到金融灾难,但他们乐于见到投资市场的崩盘。因为一直上涨的股市,反而赚不到钱。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只能一直当个“韭菜”。

韭菜最常犯的错,不是不懂得入市,而是不懂得离场。特别是在一个大升市里,一直长期持有,结果就是“纸上富贵”,根本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

大户的“一两成”,和小散能一样吗?

对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说,要完全套现离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市场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承接力。所以,他们能调动的,往往只是手上的一两成仓位。但很多人都误以为,别人的一两成,和自己的一两成是一样的。

打个比方,1000万的两成是200万,1000亿的两成是200亿!别人的两成,可能就相当于你全部身家。而且,在大户手里,所谓的“两成”,可能已经是市场六七成的份额,接近饱和状态。

贪婪指数爆表,机构早已悄悄离场

看看CNN提供的贪婪指数,已经高达78,达到了非常贪婪的水平。或许有人会说,距离市场完全疯狂还差很远。但现在市场主要是由散户和追踪指数基金主导,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退却。不少大型国际投资机构,从2021年就开始陆续套现。

大型的投资人能被收紧杠杆力度,同样在减持。一方退场,就需要另一方接盘。即使在国际顶级的投行,旗下的可动资金也不全是国家盘,同时存在着央行盘和客户盘。客户盘,其实就和大家平常见到的基金一样,主要赚的是管理费。看好看淡,选哪种基金,都是客户自己决定。投行的角色,只是提供不同投资类别的平台。

大行的报告,也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因为对内和对外是不一样的。当市场火爆,大行报告只会越写越好,因为投行是做生意的,不是做慈善的。真正需要赚钱的,只有央行盘的部分。

再看看CNN提供的另一个数据,关于put and call ratio(认沽认购比率),现在数值主要是过去两年的低水平。FIX指数(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21是过去30年的加权中位值。2008年之后,FIX的波动明显比之前频繁,而且能维持在16以下的时间很少。FIX的上升,大多数和股市下跌有关。

最近一次,今年年初的下跌6000点,FIX曾经一度从16抽升到最高60的水平。但市场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恐慌的行为,甚至不少机构投资者还增加了美股的持仓,然后直接被6000点的下跌硬伤。

那么,跌的是谁的货呢?是散户的吗?不是,更多的是大型投行配售套现的股份,以及大型专业机构投资者速售的股份。在过去两三年里,不断套现,不断填饱市场渴望持股的需求。

资金链断裂,谁都跑不掉

散户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但相信有些机构投资者,今天已经嗅到了问题所在。就是以往持有的美债,在升息下不断贬值,股市上升又会触发需要减持美债去追逐美股,越涨越追,成本价越追越高,杠杆开始越加越大。基金的资产账面值虽然随着美股上升变大,但流动的现金变得越来越少。再融资的成本高,手上的持仓风险系数越来越高。

又不能减持,因为如果股市继续向上,减持会影响基金表现跑输大市。但股市下跌,资产值缩减加速投资者赎回,而且因为累积的杠杆高,流动现金被降低,一旦出现大额赎回,随时造成基金挤兑被清盘的可能。加上大型资金长时间的部署套现之后,更不可能轻易短时间内再入市。

我在过去的影片都提及过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不一定会即时发生,但一旦发生,谁都走不掉,而且是肯定会发生。市场总是喜欢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人身上,实际上问题是由过去发生过的事积累中爆发。泡沫危机的爆发,只是因为时间到了,绷紧的弦拉断,过度扩张后再次回落到基点。

美债会不会违约,欧盟会不会破产,其实根本上并不重要。事实上对大众来说,国家就算解决不了债务问题,也都没人能够猜得到。对一般人来说,规避风险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看空投资市场,看空不是一直只能看空,而是要知道在一个周期的循环,等待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并且给自己有一定的购买力,在下个周期的低点入场。

经济会有泡沫爆破,但人类社会仍然会继续成长,会再有下一个新的经济上升周期,新的周期高位。不过过程可能又要等上10至20年。机会还没到就死去,你不是输给其他人,而是败在自己无能力等待的软弱。

今日我可能会错,但我有资本可以等,得出的结果就已经可以很不同。而你过去的五年时间,又为自己准备了些什么呢?

标签: 股市 经济 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