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改变还是接纳,幸福的平衡点在哪?

发布时间: 2025-07-08 11:14:25

你是否也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那么喜欢自己?或许是身材,或许是能力,面对这些不满意,我们该如何选择?是努力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全然接纳,允许不完美的存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改变”与“接纳”之间的幸福平衡点。

胖了就要减肥?未必!

节目中,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和朋友的对话。朋友以前很瘦,但中年发福后,却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身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活得很开心。而他自己却无法接受变胖,一直努力控制饮食和运动。

面对同样的事实,不同的选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有人选择“改变”,有人选择“接纳”。而更多的人,则在“改变”与“接纳”之间摇摆挣扎,就像想减肥,又忍不住宵夜的诱惑。

改变 or 接纳?先了解你自己!

那么,面对不喜欢的自己,究竟是改变还是接纳,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更自在呢?

一位嘉宾坦言,自己大多数时候会选择“改变”。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她,只要努力,事情通常就会有好的结果。但这样的选择也存在缺点,比如容易用同样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认为别人不够努力。

然而,人真的能“人定胜天”吗?随着年龄增长,嘉宾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尤其是当你的生命开始与更多人产生交集,你就会发现,世界并不是围绕你一个人的想法运转的。

35 岁,人生的分水岭?

嘉宾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35 岁以前,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 35 岁之后,你会发现,人生的主动权似乎越来越少,环境的限制也越来越多。

但即便在 35 岁以前,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用力改变。比如,不擅长做饭,不喜欢运动,这些并没有对她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威胁,所以她可以坦然接受。

自我价值感,决定你的选择

那么,什么会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呢?嘉宾认为,这与我们的自我认同有关。如果我们把某个领域的成就,视为自信的来源,那么在这个领域的不如意,就会让我们难以接受。

嘉宾坦言,自己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会将“好学生”的标准,比如语言能力,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当她的英语说不好时,就会感到受伤。而台语说不好,她却可以轻松调侃自己。

“改变”与“接纳”的辩证法

另一位嘉宾则表示,自己人生的主旋律也是“改变”,但他改变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学生时代,他会在意成绩、运动表现和外表,努力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好的。

离开学校后,他花大力气改变的是自己的表达能力。因为他认为,厉害的人都很会说话。通过后天的努力,他克服了上台紧张的恐惧,甚至能享受演讲的过程。

如何在“改变”与“接纳”之间找到平衡?

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1. 先尝试,了解事物的全貌。 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限制。
  2. 接受限制。 认识到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已经 40 多岁,不可能成为运动员或钢琴家。
  3. 思考改变的动机。 问问自己,是真的想改变,还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自卑情结:既是绊脚石,也是垫脚石

嘉宾分享了自己对“自卑情结”的理解。过去,她认为“超越”就是克服不足。但现在她意识到,“超越”也可以是放下,是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

就像把人生看作跑步比赛,只会关注输赢快慢;但如果把人生看作舞蹈表演,评价标准就会更加多元。

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更宽容一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接纳: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用心体悟

节目中,嘉宾坦言,自己也是来到一家公司工作后,才真正体会到“接纳”的含义。刚开始从事创作工作时,她遇到了很多挑战和挫折,脑海中充满了负面想法。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她开始尝试与自己对话,告诉自己:

神奇的是,一段时间后,创作卡关对她的负面影响,强度和次数都大大降低了。

她也领悟到,“接纳”不是一种无能为力的选择,而是一种力量。真正的接纳,可以让你接受事物本来的样貌,不评价、不批判。当问题不再对你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时,它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深度自我觉察”:看见真实的自己

节目中还提到了“情结”和“投射”的概念。嘉宾以自己为例,她在英语学习上的情结,驱使她做出一些看似积极的举动,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她不愿面对的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停下来,探索内心深处的脆弱,以及隐藏的力量。

标签: 嘉宾 人生 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