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中韩生育大战打响!韩国放大招,中国却在原地踏步?

发布时间: 2025-07-03 10:08:51

眼瞅着要考试了,你这个倒数第二名心里慌不慌?尤其是当你发现,那个常年霸占倒数第一的家伙,突然开始奋发图强的时候!这不,在“全球生育率倒数第一”这个位置上,韩国最近就开始发力了。

过去一年,韩国的生育率出现了显著的回升,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新生儿数量的同比增长,直接创下了自198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大记录!反观我们中国,却持续面临着出生人数和结婚登记数量的双双下降。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只有611万对,同比去年继续暴跌20%,直接倒退回了1980年的水平。而新生儿数量,更是跌回了抗战时期,要知道,那个时候,全国人口才4亿,而且还有大批热血男儿在前线浴血奋战!

中日韩三国,都是在东亚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国家,都有一种穷尽一切内在能量,追求发展的国民生态。二战后不到70年的时间里,三国都发展成为了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体,这种爆发式的增长,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但是,这种国家级别的内卷和经济大爆发,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目前看来,被迅速消耗掉的,正是东亚三国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文化。

十多年前,韩国年轻一代就喊出了“五抛”口号,抛弃恋爱、婚姻、生育、购房和人际关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2021年,在韩国一线城市首尔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73%的韩国民众,都支持设立儿童禁入区域。这说明韩国社会,已经从“我不想生孩子”,升级到了“厌恶孩子”!

在街上,如果有人推着婴儿车,引来的不是人们友善的逗弄,而是白眼,甚至是歧视。咖啡厅、餐厅,甚至是娱乐休闲场所,都纷纷挂上了“儿童禁止入内”的告示。韩国年轻人“厌孩”的情绪,可见一斑。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厌恶生育”的国家,眼下它的生育率,却反常地出现了回暖。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二战后婴儿潮的回生,二是韩国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生育政策。

婴儿潮回生,是人口学上的一个术语。如果说婴儿潮是一声呐喊,那么在后续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会陆续传来几次生育小高峰的回声。但就像回声会衰减一样,婴儿潮的回生,也会一次比一次弱,最后彻底消失。

而真正触发韩国这次生育回升的,是来自行政方面的强力刺激。

2024年初,时任韩国总统尹熙月宣布全国进入“人口国家紧急状态”,并且颁布了包括延长休假、纳税减免、住房保障和生育养育支持等15大核心政策。

在新政策中,韩国政府给予新生儿父母双方,各自12个月的带薪育儿假,并且还可以分4次灵活拆分使用。这项政策,让父母双方在休假期间,各自最多可以拿到2300万韩元,相当于每生一个孩子,父母就可以拿到合计最多24万元人民币的薪资补助!

此外,韩国还大幅提高了现金补贴金额。2024年起,有一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每月可以拿到约合人民币5500块钱的生育补贴;一到两岁的孩子的家庭,每月可以拿到2200块的生育补贴。韩国政府还会再提供一笔一次性生育补贴,对于一孩低收入家庭来说,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里面,就能拿到约合人民币32.8万元的生育金贴!

同时,韩国各地方政府,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比如说,仁川市就推出了“一亿梦想”政策,每个在仁川出生并长大到18岁的孩子,18年的时间里,累计会获得市政府提供的一亿韩元的资金支持,相当于人民币55万元!

除了这些一次性生育补贴之外,韩国目前的执政党承诺,给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免除所有子女的大学学费!而他们的在野党则更狠,表示一旦上台,将会给新婚夫妇一亿韩元的生育贷款,相当于又是一笔55万元人民币,并且如果生一胎当场转为无息,生二胎本金减半,生三胎一个亿直接全免!

在这种不要命一样撒钱的刺激之下,最终,我们看到韩国生育率,神奇般地实现了明显反弹。事实证明,不是年轻人不想生,钱只要给到位,生几个都不在话下!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无论是在普世性生育鼓励政策,还是在砸钱搞生育补贴上的动作,是既没有雷声,也没有雨点。截止到今天,放眼全国,也只有极个别的一二线城市,出台了极为有限的措施,但在力度上,还完全没有办法和韩国相提并论。

拿财政最富裕的上海来举例,女生产假只有158天,男士配产假只有10天。对比韩国夫妻双方合计730天的产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为了显示出对生育的鼓励,上海则贴心地以国家最低的标准,提供了孩子一到三岁期间,夫妻双方每年高达5天的养育假。而真金白银的补贴方面,就更与韩国显得差别巨大。上海一次性生育补贴,大约是4500块钱,这在上海这种地方,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一种对选择生育夫妻的嘲讽。要知道,上海的低保户,每家单月补贴,最新的标准都有3200块钱!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实质性的补贴和奖励。

有,那也是需要先花钱,再获得。比如说买房子拿折扣,有网友戏称为“兰博基尼五元代金券”。

为什么各地政府,对鼓励生育如此不上心呢?原因有二:一是没实力,二是没动力。

地方政府鼓励生育意愿不强的原因

先说实力。鼓励生育所需要的财政支持,是个天文数字。韩国毕竟是个发达国家,经济底子厚,它咬咬牙是能负担得起的。2023年,韩国人均向政府贡献的财政收入金额是1200.9万韩元,相当于人民币6.4万元。而中国,这个金额大约只有1.5万元人民币,是韩国的不到四分之一。

人均财政收入大幅落后的同时,财政赤字的负担却更重。中国综合财政赤字水平,是韩国的4.4倍。而这,还没有包含老生常谈的庞大地方债务。收入少,负担大,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像韩国这样撒钱。看似宽裕的财政,实际上还有注入地产、基建和养老的坑要去填补。2024年,中国的广义财政赤字率,已经超过了9%,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再说动力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重要角色。且不管是80年代的财政包干,还是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地方和中央都有分灶吃饭的惯例和传统。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类似于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如说是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体现在招商引资和人才吸引上面。这种竞争动力,实际上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因为这让自上而下,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上面需要经济发展来巩固权力,下面则需要经济发展来留下福利。特别是分税制改革和土地财政这个组合拳,既让中央有了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让地方有了积极发展经济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极致的上下利益共同体的状态,并不是历史的常态。那么在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情况之下,怎样在稳固中央权力的同时,继续保持地方发展经济的动力?这个问题,才是中国经济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还拿上海来说。一直以来,上海人口增长的主要策略,就是依赖于吸引外来人口,而非通过补贴鼓励本地的生育。“我大上海从来都是虹吸其他地区的人口,从来没有花钱补贴生育的道理”。况且钱已经通过转移支付上交了,所以上海根本没有这个动力。那其他地方呢?就更是这么想的了。钱花了,人却跑了。对绝大部分地区来说,投资生育可能无法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因为培养的人才,非常可能在成年以后,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

因此,央地事权长期分离的经济体制,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长期的人口投资,比如说生育补贴,因为人口,那是国家的事,钱,可是自己兜里的。

更棘手的问题:大学生就业

事实上,当下有一件更为紧迫的事,不仅占据了财政大部分的精力,也抢夺了生育问题上,本就不多的政策空间,那就是年年突破新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就是为了维持就业的稳定,生育率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成了那个被无奈放弃掉的东西。因为生育率和就业率,在眼下,就是一个翘翘板,压下一边,另外一边就要翘起来。

毕业生一茬又一茬,去年的还没有消化完,新的一年就又来了。现在经济蛋糕做大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求职者的增速,待业人数正在快速地堆积。因此,政府必须想办法维持就业市场,各种不计入狭义赤字的投资,比如说专项债搞保障房,每年数万亿都用在了这一块。否则,青年失业率的这个数字,捂都捂不住。最新的青年失业率虽然只有14.9%,那是因为没有算农村户籍,也没有算从来没有得到过工作的,和谈失去的大学生。战报会撒谎,但是战线不会。大学毕业工作难找,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222万,而仅仅7年之前,这个数字只有820万,涨了几乎50%!1222万应届毕业生,听起来已经很多了,但是要知道,这个数字,大概率将会是未来10年里面最低的。因为真正的最后一波生育高峰,目前还处在中小学阶段。数据显示,202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会达到1240万,2027年1617万,而且这个数字,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年继续攀升。

最后一次中国人口出生峰值,是在2016年,等到这批人从高校毕业,也就是大约在2038年前后,才会迎来毕业人数的历史极值,和整个趋势的反转。换句话说,从今年开始往后的十多年里面,每年都会有10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相当于每5年,都会多出一个韩国的人口,加入找工作的大部队。这还只是高等院校出来的,高中、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都还没有算进去。

巨量的无家无业的游荡青年,是每一个经济体的噩梦。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必须给这些青年人去找去处。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

中国的劳动供养率

劳动供养率,衡量的是一个劳动者的收入,能够支持多少人的生活。美国一个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可以供养大约4.8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供养率为1:4.8。英法德三国,这个比例是1:6.8,日本韩国大约是1:3.8,而中国大约是1:1.1,或者说1:1.3。总之比例越低,说明劳动者的压力越大,财务自由度越低,抚养后代的能力和意愿也就越匮乏。

而正因为这么低的劳动供养率,意味着同样的人口规模之下,其他国家所需要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可以远远低于我们中国。理论上在欧美,1亿适龄劳动力人口,社会只需要提供2-3千万就业岗位即可。而中国,在1亿适龄人口的条件之下,必须提供超过8千万个就业岗位,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基本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说,欧美和日韩这样的国家,可以长期接受国家GDP增速处于2%左右的水平,而我们中国,则必须保持较高的GDP增速。因为GDP每降0.1%,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大约100万左右的失业人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社会没有办法养闲人。不管我们的GDP质量如何,但只要能带来就业就行。

因此,我们不要再去质疑GDP这个数字了。不是经济数字在造假,而是经济模式在造假。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既不愿意,也不能放弃制造业大国这个身份。因为我们不能失去吸纳就业的海绵。

很多人说,工厂早就摆脱了劳动密集型,现在的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你要明白,现在可是21世纪了,真正的工厂,早就不再单纯存在于传统意义的厂房里面了。所谓的白领,公司文员等等,他们才是新时代下真正的打工人。办公室的格子间,就是新时代的厂房,而公司,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劳动密集型场所。工厂自动化是提高了,但是白领反而正在民工化。这就是为什么你作为一个白领,觉得工资上不去,因为你实际上就是新时代的民工,只是被套上了个白领的名字,让你觉得自己不是民工而已。

20年前,城市化如火如荼,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数不胜数,工厂几乎没有搞自动化的动力,“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民工的待遇就上不去。而今天,愿意继续从事这种工种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工厂必须搞自动化来补足生产力。不是工厂主动选择自动化,而是被动不得不自动化。

但大学生如今面临完全相反的一个局面。实际上并不是农民工变少了,而是大学生变成了新时代的农民工。大学生如此之多,企业为什么要提高福利呢?300块钱一天招不到农民工,但是50块钱一天的大学生特别好找,而且是越来越好找。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才供应速度赶不上企业发展速度。08年前后,如果谁找不到工作,不会有人觉得是社会的问题,都会觉得是你这个人的问题。相应的,只要发展速度快过人才堆积的速度,那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的生育焦虑。

但是,如果是经济低增速的守成阶段,那可就不一样了。发展速度慢于人才堆积的速度,这个时候就不要再为了逃避就业而去考研了,因为时间就是毒药。人才堆积之下,越往后就越难,企业面对劳动者的时候,优势地位就越明显。所以企业老板对于主动改善内卷,提高福利待遇,根本没有任何的动力。企业的钱现在也不好赚,不继续压低你的薪资水平,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企业的经营状态,为了换取企业对应届人生的持续吸纳,也只能对企业削减劳工福利待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并不是说政策不为人民考虑,而恰恰是为了人民考虑所做出的无奈选择。到了这个阶段,毕业人数、生育率和消费欲望这三个要素,已经彻底拧巴在了一起,相互制约达成了死结。大学生和新生儿之间,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负相关性。毕业生人数越多,人才供应就越过剩,企业“卷”打工人的动机就越充分,工人们的薪资溢价能力就越差。溢价能力差,就代表着随时会被新的竞争者所取代,老工人想着随时可能被小工人所取代,巨大的工作不确定性,则最终转化成生育意愿的衰减,“自己都养不活了,拿什么养孩子呢”?

我们都知道,最能花钱的就是养孩子的父母们。现在有两个孩子,请了两个保姆,还有一个全职太太,都觉得累。有了孩子是不是要换房子,小换大,大房再换到学区房,汽车是不是也要换,两厢变三厢,小车换大车。孩子相关的消费,都是成十几年的漫长的消费周期,而且孩子的消费场景中,父母长辈往往也免不了也要去消费,游乐园和电影院的家庭套票,一年接着一年买。婚育的滑坡,就导致这种能够穿越周期的稳定消费群体,在快速的消失。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弯掉一大块利润,而利润的下降,就会让企业采取降本增效的内源手段,继续996加码,这反过来又会打击生育意愿,无解了。

这就是时代。

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熬,熬到十来年之后,硬业生人数回落到百万级别,等到就业市场压力没有这么大了,才能真正有动力去贯彻劳动法,维护就业的环境。现在说这些都是空谈,因为我们不可能这个时候,靠着强制的手段,把仅剩的那些放网给打破,否则企业是没有可能在未来十年里面,每年榨出来1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的。

最近的汽车和电器的补贴,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人质疑,大量的国家专项补贴,跑进了一些效率不高的公司和商家的口袋里面。这些低级的小九九难道国家不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没有办法,与其说是补贴消费,不如说是补贴生产,借刺激消费的名义去扶持生产,社会的回应关切了,更重要的是饭碗也有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产业明明做到了世界龙头,但依然还是不能提价,不能像西方企业那样,靠着市场支配地位去躺着赚钱。因为我们要继续把价格砸下去,去抢占市场,不是我们对市场多么渴望,而是后面有数以亿计,嗷嗷待哺的待业者。我们不是图钱,图的是容纳就业和过剩产能的地方。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遇到一千万大学生嫌多,一千万新生儿嫌少的情况。

国家鼓励生育,是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这就叫做合成谬误,对群体好的东西,对个体不一定好,没有人想花上上百万养育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将来月薪可能只有4000块钱,鼓励生育很难达到效果,本质上也是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负重前行的人少了,岁月静好的人就慌了。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负责任,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负责任了,他们知道,现在的社会并不是老一辈所说的,生个孩子就是多双筷子的事。经济高速发展会掩盖很多的问题,一旦经济增速降大,老百姓能直接体会到的就是高速发展的另外一面,中国经济用30年走过了别人上百年的路,老百姓用15年背了别人50年的债。在大家对生育还有巨大渴望的年代,房地产却榨干了消费者的未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了50年,诞生出了平成废宅,韩国用了40年诞生出了五抛青年,中国则用了30年逐渐开始了躺平文化,一切来的越来越快,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生育本质上是社会对自身延续能力投下的终极信心票,熬过眼前就业洪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成为滋养希望与生命的沃土,才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真正大考。

中韩生育政策对比

项目 韩国 中国(以上海为例)
产假 夫妻双方各有 12 个月带薪育儿假,可分 4 次使用,休假期间最多可获得 24 万元人民币薪资补助 女方 158 天产假,男方 10 天陪产假
生育补贴 一岁以下婴儿家庭每月 5500 元人民币补贴,一到两岁孩子家庭每月 2200 元人民币补贴,一孩低收入家庭头两年可获得约 32.8 万元人民币补贴,三孩及以上家庭子女免大学学费,或新婚夫妇最高可贷款 55 万元人民币(根据生育情况减免) 一次性生育补贴约 4500 元人民币,孩子一到三岁期间夫妻双方每年有 5 天育儿假
地方政府支持 仁川市:孩子 0-18 岁累计获得 55 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 较少,主要依赖国家政策
标签: 韩国 中国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