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美关系可谓跌宕起伏,远超出了许多国际关系专家的预期。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结构性因素和美国内政的影响,人的因素,特别是美国华人籍专家的“夺权”,也扮演着微妙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知华派的“老”与“新”
在美国,研究中国的专家分为“老”和“新”两代。
“老”一代,我们称之为“知华派”,他们以白人为主,主张与中国接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就积极访问中国、留学中国,希望通过经济融合、文化交流和政治合作,最终将中国演变成美国所希望的样子,也就是所谓的“和平演变”。
但现在,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新”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去美国的华人,其中一部分人对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甚至中国文化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些人认为,老一代的“接触派”从根本上就错了。他们主张采取强硬的手段,认为中国领导层“表面刚强,内在脆弱”,要“大力出奇迹”,通过施压和羞辱来驯服中国。
政策之争:怀柔还是强硬?
这两代专家,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对华政策思路:
- 老一代(接触派): 主张对话、接触、怀柔,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来改变中国,实现“和平演变”。
- 新一代: 主张大力施压,迫使中国政府让步。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有效呢?
从美国的长期利益来看,老一代的“接触派”或许是对的。他们的战略眼光更长远,看到了美国意识形态在中国中产阶级中的广泛影响力。但新一代专家的出现,却加速了这一进程的破裂。
罗马帝国的“温水煮青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美国很像罗马帝国,通过签订盟约,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体系。每个加入体系的“盟友”都不能两两结盟,只能与罗马结盟。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盟友”的内政逐渐被罗马操纵,社会慢慢解体。王公贵族都以成为罗马公民为荣,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习拉丁语。整个体系就像一口大锅,将不同的政权、民族和文化“一锅煮”,最终消化殆尽。
今天的美帝国体系也在运行着类似的模式。美国深入操纵盟友的内政,盟友中的成功人士都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美语,发财后移民美国,以成为美国公民为荣。
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进入这个体系,获得了和平与繁荣,但也面临着独立性逐渐消失的风险。
幸好,新一代华人专家站出来“造反”,揭开了“锅盖”,让中国这只“青蛙”有机会跳出来,呼吸到新鲜空气。
“闹剧”背后的清醒
特朗普政府和蓬佩奥等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反华智囊,虽然短期内给中国制造了很多麻烦,但客观上却戳破了美国过去几十年里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
首先,他们教育了中国人,唤醒了中国人,让我们从财富繁荣的幻景中清醒过来。
其次,他们大大抬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奥巴马时代,美国不承认与中国的平等关系,认为自己比中国强。但到了特朗普和蓬佩奥时代,他们却开始将中国视为强大的对手,甚至将自己打扮成“反帝”的领导者。
这说明,美国已经承认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甚至让他们感到恐惧。
未来的变局
如果中国能够顶住这一轮的压力测试,保证不让步,也不开战,那么下一届的民主党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或许会有所改观。
按照美国的政治传统,两党轮流执政后,新总统往往会彻底否定对方的政治遗产。因此,如果拜登上台,他很可能会否定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中美之间的对抗形势或许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时期 | 中美关系状态 | 备注 |
---|---|---|
奥巴马时代 | 不平等,不对抗 | 美国认为自身更强,不承认与中国的平等关系 |
特朗普时代 | 对抗,平视 | 美国将中国视为强大对手,甚至感到恐惧,开始号召对抗中国 |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中美关系会大幅改善,但这至少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战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变迁
“公知”这个词,曾经代表着公共知识分子,但在互联网时代,其含义逐渐演变。一些言行与公众期待的客观理性形象相悖的人,也被贴上“公知”标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狄东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公知”现象:
- 社会思潮与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公众对“公知”的认知和期待也在转变。一些“公知”因过度推崇西方模式、忽视中国实际情况,导致公信力下降。
- 舆论传播与话语权争夺: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公知”的话语权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公众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提高,对“公知”言论的审视更加严格。
- 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定位: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基于客观事实,理性分析社会问题,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公知”现象,避免标签化和一概而论。关注言论的事实基础,推动理性的公共讨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认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