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李嘉诚家族影响力褪去?丢掉特首顾问头衔,出售海外港口引争议!

发布时间: 2025-07-09 16:31:04

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特首顾问团名单,这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却在香港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原因很简单,李嘉诚的长子,家族二代掌门人李泽钜,竟然不在名单之列。这被不少人解读为,李嘉诚家族在香港政界的影响力正在悄然消退。

要知道,特首顾问团虽然没有实权,但它能直接影响香港政府的决策,是政商界大佬们展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李泽钜的缺席,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更引人关注的是,新一届顾问团还增加了三位来自内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代表,同时传统地产代表的比例也从35%降到了20%左右。这背后,反映出香港发展战略的转变——从地产金融向科技创新加速转型。

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引来一片质疑

就在今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将全球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笔交易立刻引发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出售案,很多人担心会对中国的海事领域造成影响。

李嘉诚出售的这些海外港口,遍布亚欧美三大洲,覆盖了23个国家,包括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总共有199个泊位。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

巴拿马运河,这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承担着全球6%的贸易货运量,而中国和美国是这条运河最大的客户。美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74%,中国占到了21%。

早在1997年,李嘉诚家族就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25年运营权,后来还把特许经营权延长到了2047年。但现在,还没到期,李嘉诚就把它卖给了美国财团,这意味着美国又重新掌控了这条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

这下,很多人都坐不住了,觉得李嘉诚把港口卖给美国,可能会让美国增加在地缘博弈中的筹码,影响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合作,甚至对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造成阻碍。

更有人质疑,为什么李嘉诚不把港口卖给中国企业?

其实,早在2014年,李嘉诚就打算出售和记黄埔旗下部分港口的业务,当时国内也有不少企业,甚至国资企业都表达了收购的意愿。一开始,李嘉诚出售40%的股份,报价1200亿港元,国内企业也能接受。但在谈判过程中,这40%股份的估值突然飙升至1600亿港元,这谁受得了?收购的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看来,李嘉诚当年不愿以1200亿港币的价格将股份卖给中资企业,如今却以近乎相同的价格将100%的股份低价转让给了美资,这种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

官媒发声,“莫天真,恶糊涂”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中国港澳办官网转载了香港大公报的锐评文章《莫天真,恶糊涂》。官媒用如此严厉的措辞评价一位企业家,这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是很少见的。

这篇文章,直接点出了李嘉诚出售港口事件,并非简单的资产转移,而是反映了在全球化退潮的大背景下,资本流动的新规律,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残酷现实。

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关键节点,其控制权的转移,极有可能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更让人担忧的是,贝莱德财团通过这次交易,掌控了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这种战略资源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导致该财团利用非市场手段,对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构成长期威胁。

尽管李嘉诚保留了香港及内地的港口资产,但海外关键节点的失控,仍可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特朗普的“运河梦”

更让人玩味的是,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示,要把巴拿马运河控制在自己手里。他认为李嘉诚是中国人,所以巴拿马运河就是中国的,所以他必须要拔掉这个潜在风险。

在特朗普要对巴拿马动手的前夕,李嘉诚赶紧抛售风险资产进行套现,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嗅觉灵敏的商人该做的事情。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

在香港,李嘉诚的影响力可谓是无处不在。有人说,香港这座亚洲金融中心其实是李嘉的城,香港每七套私人住宅,就有一套是李嘉诚参与开发的,每九个香港人,就有一人在为李嘉诚支付生活成本。

李嘉诚控制的长和系,业务范围涵盖港口、地产、酒店、基建、零售、能源、电讯和财务及投资等七大领域。可以说,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李嘉诚的生意。

业务板块 代表公司或品牌
地产酒店 长江实业
港口 香港葵青码头
零售 屈臣氏、百佳超市、丰泽电器
电讯 香港电讯、和记电讯
能源 港灯公司

李嘉诚总能在市场低迷或香港前途未卜的时候,从市场上抄底,然后又在高位反复套现。他彻底赌对了香港回归后的持续繁荣,也因此成为了香港人眼中,亦商亦神的“李超人”。

标签: 港口 香港 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