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哈佛“精英病”爆发?蒋宇荣演讲翻车,揭露名校致命缺陷!

发布时间: 2025-06-12 08:40:06

最近,哈佛大学可谓是站在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一位名叫蒋宇荣的哈佛肯尼迪学院硕士生,更是成了焦点人物。她在5月29日的哈佛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演讲,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左派媒体的追捧,也在国内抖音上获得了一些点赞,但很快,全球中文圈内,无论立场如何,都对她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她和她的言行,恰恰暴露了哈佛这所顶尖学府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

“哈佛之子”的困境:精英教育与现实脱节?

在讨论蒋宇荣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她的学长,经济学界的“神童”杰弗里·萨克斯。萨克斯一路从哈佛读到博士,28岁就成了哈佛的终身教授,可谓是“直通车”。而这位萨克斯,却是一位超级“亲中”人士,甚至比一些国内的“粉红”还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2017年左右,在美国总统第一次当选时,中国举办了一个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了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齐聚一堂,全程都在批判当时的新白宫。萨克斯作为哈佛的代表,甚至在会上向所有与会者道歉,因为当时白宫的纳瓦罗和班农都是哈佛毕业的。

即便到了萨克斯这个地位,他依然承认,全球化退潮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当时的白宫只是“果”,真正的根源在于收入不平等。他将美国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过良好教育,能够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获益的人;另一类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生活暗淡无光的人。前者觉得一切都很好,而后者则愤怒、不平,想要毁掉全球化。

萨克斯侃侃而谈不平等,甚至代表哈佛向世界道歉。但他真正应该道歉的,或许是哈佛这所顶尖大学,并没有为世界输送解决问题的专家,反而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而蒋宇荣,似乎成为了一个鲜明的例子。

名校光环下的“精英病”?

如今,要进入哈佛这样的名校,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家境优越,有能力培养,或者与哈佛有深厚的渊源;要么天资聪颖,在某些方面有过人的才华。这两者,至少要占一样。

有人说,那些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学生,特别是年轻的中国学生,给人一种很假、很做作的感觉。这并非错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这些学生进入精英学校后,社会,尤其是国内的社会,会将他们捧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他们可能非常目中无人,打心眼里看不起非名校毕业的人。他们很聪明,知道这种心态不对,需要刻意压抑内心的精英心理,压抑对普通人的轻视。这种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外,就显得非常虚假、做作。

蒋宇荣,或许就处于这种“精英病”刚刚开始发作的阶段,而且症状非常猛烈。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让全世界都领教了这种做作,恶心到了很多人,不分政治立场。

有人说她是间谍,有人说她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人扒出她的背景:她的父亲曾是中共暗中管理的NGO——律发会的负责人,律发会还给蒋宇荣写了推荐信。蒋宇荣高中在英国读书,上了华威大学,后来转学到美国杜克大学,毕业后在瑞幸当了三年经济分析师,又从事了一年私募。妥妥的精英,中产以上家庭的小姐。

这样一位“小姐”,哭着说要共情买不起卫生巾的女性,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她的演讲词太过浮夸,让人觉得她好像是德兰修女,在发表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感言。但实际上,她只是哈佛硕士毕业而已,之前也不是在贫困地区当无国界医生,而是在瑞士信贷!

难怪有人评价:“肯尼迪公馆学院培养的优秀代理人,绿发会的红苗子,协和4+4的客户人群,为了卫生巾性骚扰苦大仇深,怒火燃烧,慷慨演说,哈佛就这么培养全球达里特领班的?”

“一生坦荡荡”?一份火上浇油的回应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蒋宇荣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应,标题是“我蒋宇荣一生坦坦荡荡,虽千万人吾往矣”。且不说这个标题过于高调,文章中还夹杂着不少英文单词。

她引述了一首英文小诗:“如果我不去为自己说话,那么谁会为我说话呢?”但或许她更应该咨询一下公关公司。

这篇回应,与其说是辩护,不如说是火上浇油。她在文章中自曝家庭破碎,父亲不管她,从小被霸凌等等。这或许能博得一些同情,但随后她又说自己考了GCSE,去了英国读书。这不就证明她不是普通家庭了吗?普通人都是参加高考啊!

她总是强调家庭破碎被霸凌,但当今圣上如果写回忆录,也可以这么写。习近平的老子很早就被打倒了,被软禁了,他家那段时间也算得上是家庭破碎了。习近平也传闻被霸凌了。

家庭破碎被霸凌,并不代表家里没钱没势。她的解释是苍白的,她自己也知道。所以她说,家里可以负担她留学的学费,她比起很多人很幸运。但问题是,她全篇都在强调自己吃了多少苦,却对自己的幸运一笔带过。

特别是她说,自己在哈佛的学费,是她在本科之后,在瑞士信贷和Probertas投资公司“摇尽牙关”赚下的所有积蓄。这让那些在中国工厂里拧螺丝的、在黑心公司当牛马的、在大街小巷送外卖的人,情何以堪?

她在解释文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也特别有代表性:“有些人说出看似不可理喻的话,可能是因为他们也在受苦。有些人说出也许愤世嫉俗的话,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感到愤怒和失望。我在演讲里说的,我在哈佛学到最重要的是尝试去理解,去共情一个完全在你世界之外的人。”

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些拿到了精英俱乐部入场券的精英,已经完全无法理解和共情在他们自己世界之外的人了。他们认识到应该去理解,但他们做不到。如果蒋宇荣真的能理解,她就不会写出这么不接地气的解释来了。

她强调她家庭破碎,她笨,意思是她考上哈佛,全是因为她自己的努力。但请问,衡水高中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哈佛毕业生呢?衡水高中那帮人不努力吗?他们吃饭只有五分钟时间!蒋宇荣的世界里有这些人吗?她知道这些人存在吗?她知道在中国,哪怕衡水高中,在很多人眼中,还是一所贵族学校呢?有钱人才上得起。

如果她知道这些,她还会说出“艰难的时代,保持柔软,不让心变得坚硬,是我最大的英雄主义”这样的话吗?

蒋宇荣在她自己回应的文章里面强调一句话:“我不是什么天降大女主。”虽然她强调“我不是”,但这似乎暴露了她自己的内心。她一直要求的是别人理解她,但她完全不试图去理解其他人。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具备理解非精英世界的人怎么想问题的能力。她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最后沦为假装理解,虚伪得令人发指。

精英教育的警钟:当“精英”不再理解“人民”

蒋宇荣的事,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这件事说明,像哈佛这样的精英学校,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注意不是全部)精英,他们已经感觉不到其他人的痛苦了。不是不想,而是阶级隔阂太深了,他们不能。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未来的主人公们,他们拥有了通往位高权重之路的门票,但是他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现在最大的问题。这些满嘴关爱理解的精英,因为丧失了理解普通人性的能力,他们在社会处理问题的时候,反而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甚至会让问题更糟。

对比维度 杰弗里·萨克斯 蒋宇荣
身份背景 哈佛“神童”,经济学教授,超级“亲中”人士 哈佛肯尼迪学院硕士生,父亲曾是NGO负责人,妥妥的精英,中产以上家庭
主要行为 在国际论坛上代表哈佛道歉,指责西方种族歧视非洲 发表毕业演讲,后撰文回应质疑
争议焦点 与实际脱节的扶贫项目,对西方国家的指责 演讲的浮夸,回应的苍白,对底层人民的“假装理解”
核心问题 精英教育的脱节,对现实问题的误判 阶级固化,精英丧失共情能力

让我们回到蒋宇荣的学长萨克斯。他在某种程度上和蒋宇荣很像。当年萨克斯嘴上大喊要到非洲扶贫,结果他拿了西方国家23亿美元的扶贫资金,到非洲大撒币建立扶贫村。十年之后,无功而返,反而导致当地人生活比以前更糟糕。这件事在经济学圈子里传为笑柄。而萨克斯依旧填补支持,指责不是他不行,而是因为西方国家种族歧视非洲,应该再给他23亿美元挥霍。这就是哈佛之子。

各位,我们这个时代,世界性的精英大学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离战争和革命已经越来越近了。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标签: 精英 蒋宇荣 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