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讨论又热起来了。这事儿其实提了好几年,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这回,最高层亲自出马,开了个高级别的会,看样子是要动真格的了!这“统一大市场”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为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它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
统一大市场:李强没搞定的事,现在轮到习近平亲自抓?
7月1日,一个重要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主题就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说起来,这事儿已经提了三年多,之前一直是国务院在推动。但为啥一直没啥动静呢?这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现在经济形势面临挑战,高层可能想从“统一大市场”里挖点潜力出来,所以,这回由最高层亲自来抓了。
这次会议提出了“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所谓“五统一”,指的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动的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而“一开放”,则是持续扩大对内和对外的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强调的是“开放”,而不是“改革开放”。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有些人看来,“改革”已经完成了,或者说,剩下的都是“绝对不能改的”了。所以,现在只能在“开放”上下功夫,试图把蛋糕做大。
过去主要靠出口,现在出口面临挑战,就想把国内的蛋糕做大。那国内的蛋糕还有什么潜力可挖呢?搞“统一大市场”似乎成了一个选择。
这次“统一大市场”有啥不一样?“落后产能”要遭殃?
这次会议上,有一句话特别引人关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需竞争,提高产品的品质,推动落后产能行业有序退出。”
这句话里,“推动落后产能行业有序退出”被很多人划了重点。哪些行业算“落后产能”呢?像钢铁、房地产可能就在其中。要知道,中国钢铁产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但很多企业都在恶性竞争。而房地产,虽然现在面临困境,但仍然占据GDP的很大比重。
如果真的要“推动落后产能行业有序退出”,那对这些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房地产,可能面临更快的下滑,银行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少。
统一大市场:地方政府的命根子要被动了?
要说这“统一大市场”,其实早在2022年4月就提出了,当时国务院还专门发了文件,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堵点,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但为啥推不动呢?关键在于,这事儿涉及到地方财政的利益,涉及到区域性的矛盾。搞“统一大市场”,说白了就是要统一要素资源的调配。
所谓要素资源,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比如,山西有煤,就可以掌握定价权,就能给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再比如水资源,对地方发展也至关重要。
如果搞“统一大市场”,统一调配要素资源,那地方政府的优势就没了。中央想拿就拿,那地方政府靠什么挣钱?
除了要素资源,产业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地方财政,都要过日子。为了保护地方企业,为了保就业、保税收,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设置一些门槛,限制外地企业进入。
但是,如果搞“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全敞开,那那些稍微中等偏下的省份,整个的工业基础可能会被连根拔起。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一下子涌进来,地方企业根本没法竞争。
此外,管理权也是一个问题。搞“统一大市场”,很多审批权、监管权都要上收。地方政府想搞点“小动作”都没机会了。
总而言之,“统一大市场”涉及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利益博弈,涉及到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这恐怕也是为啥这事儿推了三年多,一直没啥进展的原因。
项目 | 内容 |
---|---|
五个统一 | 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动的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 |
一个开放 | 持续扩大对内和对外的开放 |
地方诸侯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现在最高层亲自抓“统一大市场”,而且下了很多硬性指标,恐怕地方政府的日子不好过了。
当然,如果真的能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地方保护,或许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必然会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加剧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这种矛盾未来会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