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中国制造2025大结局:十年磨一剑,究竟是弯道超车还是竹篮打水?

发布时间: 2025-06-12 09:36:33

中国制造2025,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十年计划,如今已经走到了尾声。2015年,当它雄心勃勃地启动时,目标直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要在多个科技行业实现赶超。那么,现在是时候盘点一下这份答卷了:目标完成得怎么样?中国科技与西方差距还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中国制造2025:整体目标完成了吗?

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成效,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整体目标、个别行业以及对经济的实际贡献。

首先来看整体目标。很多人在讨论时,往往聚焦于某个具体行业的技术突破,而忽略了最初规划中的系统性指标。这份2015年发布的通知,其实包含了一套衡量体系,其中包含了12项具体指标。

令人遗憾的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这12项指标中,只有两项勉强达标,分别是宽带普及率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而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其他指标,与最初设定的目标相去甚远。

指标 完成情况
宽带普及率 达标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达标
绿色发展相关指标(4项) 差距甚远

十大行业:哪些超预期,哪些不及格?

当然,更受关注的还是具体行业的发展。当时,“中国制造2025” выделялось 十大重点发展行业,并设定了量化目标。这些行业现在表现如何?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根据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超过预期、喜忧参半和不及预期。

超出预期的“尖子生”

喜忧参半的“潜力股”

项目 指标 完成情况
新能源汽车 2025年实现燃油车50%的国有企业占有率 燃油车外国车企占据中国销量的65%
工业软件 中国自主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 90%以上依赖外国公司
手机(国内) 国内的手机市场,中国企业的市占率达到80% 如果加上苹果是达到了87%,但如果扣掉苹果呢,只有72%
手机(国际) 国际市场,中国企业的市占率达到40% 2024年,中国手机(不包括苹果)在世界上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41%

不及预期的“拖后腿”

广义上的成功:谁赢了,谁输了?

“中国制造2025”仅仅是手段,而非最终目标。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如果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无疑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帮助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也没有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好。相反,一些过度发展的产业,如光伏、高铁等,还带来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某些目标而言,“中国制造2025”或许是成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增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对抗的底气。即使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恶化,中国也能够依靠自身建立的工业基础来实现自给自足。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成败难以简单定论。它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另一些领域则遭遇了挫折。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思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以及如何让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标签: 中国 领域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