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澳门豆捞”,如今也走到了关店止损的地步。2007年在广州滨江东开设首店的一哥澳门豆捞,这个主打澳门风打边炉的餐厅,在踏入第18个年头之际,传来了高德置地店结业的消息。4月27日,一哥豆捞公众号发布了高德置地店的结业通知,宣布该店将于2024年4月30日起正式停止营业。而就在今年3月底,一哥澳门豆捞也关闭了另一家立湾灵展店。曾经的火锅顶流,如今仅剩最后一家店在苦苦支撑。
这个挂着“澳门”招牌的火锅品牌,曾是不少人眼中的高端选择。早年门店开在繁华商圈,凭借“澳门”二字吸引了不少食客尝鲜。那时,在朋友圈晒一张澳门豆捞的就餐照,还能引来几句“好洋气”的评论。谁能想到,如今它却成了“伪港澳品牌”的典型案例:澳门本地人没听说过,菜单里吃不出澳门味,连商标都和澳门毫无关联。
如今的餐饮市场,消费者早已从“看标签”转向“品真味”。而“澳门豆捞”既没有真材实料的澳门风味,又在产品创新上原地踏步。人均120元的消费,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区间,难以打动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就连曾经的忠实顾客也在慢慢流失。
从2021年至今,一哥澳门豆捞在广州仅剩四季天地广场一家独苗。有人感慨,当年攒钱吃一顿的高端回忆,怎么就成了食之无味的代表?也有人质疑,挂着澳门的名,卖着内地的火锅,到底是在消费地域情怀,还是在透支行业信任?
“维港澳”品牌美食的困局
还记得去年中秋,曾志伟与主播小杨哥在直播间强推的香港美成月饼,被曝出监制商注册于香港却无实体门店的新闻。月饼包装上醒目的“香港”二字,竟与香港本土毫无关联。这场风波意外撕开了内地市场“维港澳”品牌美食的冰山一角。
最近,另一家打着澳门旗号的老牌火锅品牌——一哥澳门豆捞也迎来至暗时刻。这个挂着“澳门”两字,但很多正宗澳门人都没尝过的品牌,从在广州和佛山两地均有布局,到现在仅仅剩下一家门店。
无论是月饼还是火锅,这些品牌都深谙“香港澳门”二字的流量密码,却鲜少与港澳产生实质关联。他们只通过法律手段注册“香港美成”、“澳门豆捞”等商标,却难掩消费者“挂羊头卖狗肉”的质疑。
自2021年至今,位于广州的一哥澳门豆捞共关闭五家门店。这意味着高德置地门店关闭后,这个已有18年历史的老品牌仅剩一家门店,位于广州四季天地广场。据说,由于租金相对合理,且店内竞争力尚可接受,该门店仍正常经营,目前不会闭店。但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一哥澳门豆捞的生意相对以往明显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在社交平台上,一哥澳门豆捞高德置地店的结业引发热议。有网友指出,该店人均消费达120元,在如今消费愈发理性的大环境下,这样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正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高端餐饮市场风云变幻,众多曾经备受追捧的传统老牌子,如今在激烈竞争与需求变化的双重冲击下,业绩下滑,关店频频。像一哥澳门豆捞这样的品牌,急需找到转型方向,否则难以在市场中继续盈利。
中高端餐饮老牌子还能赚钱吗?
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企业都在面对,但交出来的答卷并不一样。
过去一年,九毛九旗下中高端品牌怂火锅营收同比增长双位数,新增18家门店。海底捞营收和净利润也同比增长。
也有和一哥澳门豆捞同病相怜的。2010年上市的龙辉国际控股目前已停牌,其此前发布公告称,预计2024年亏损1700万到2300万元,旗下拥有主打中高端市场的灰哥火锅和小灰哥火锅。 呷哺呷哺旗下中高端火锅品牌凑凑,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6.55%,净亏3.53亿元,一年门店数净减少60家。
其实,中高端餐饮品牌是否盈利,既与商圈有关,也与自身运营有关。一个豆捞这样曾经火爆一时的餐饮品牌,现在没有什么新招,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也有人吐槽,做不下去就不要做了,影衰澳门品牌。但实际上,一哥澳门豆捞可跟澳门没一点关系。
一哥澳门豆捞堪称是最典型的伪澳门品牌。要知道,澳门本地并无“澳门豆捞”餐饮业态。该品牌由浙江凯旋门集团于2003年在杭州创立,以深海海鲜火锅为卖点,借澳门国际化形象包装品牌。创始人盛孝华明确表示,澳门豆捞的商标、供应链均与澳门无关。
在大约10年前,中国内地市场一度涌现大量含“澳门豆捞”字样的山寨品牌,如荣卫阁澳门豆捞、蓝海阁澳门豆捞等。这些店铺常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混淆消费者,实际经营模式、菜品与正牌的一哥澳门豆捞差异显著。这是因为浙江凯旋门集团虽注册“澳门豆捞”商标,但因早期并未严格管控加盟,导致市场鱼龙混杂。
为维护“澳门豆捞”这一品牌不被滥用,凯旋门澳门豆捞集团自2005年以来便一直在为“澳门豆捞”餐饮商标的注册努力。分别于2009年11月与2010年12月提出“澳门豆捞集图商标”与“澳门豆捞MLAO DOOLL集图商标”的注册申请,并分别于2012年7月与2014年3月被核准注册,核定使用服务均为餐厅与养老院等。至此,凯旋门澳门豆捞集团成功取得“澳门豆捞”餐饮注册商标专用权。
2011年11月,当地市政府当时就如何保护“澳门豆捞”商标,发过杭震函文件,文件中恳请中国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对浙江凯旋门澳门豆捞控股集团的澳门豆捞的注册及持名商标认定工作给予关心与支持。
但从那以后,好多带着“澳门豆捞”字眼或者看着很像的商标注册申请接连冒出,如个人张霄申请注册的“0371澳门豆捞”、“0371澳门豆捞”商标、个人周波申请注册的“澳顶豆捞”商标、南充市立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蓝海格澳门豆捞”商标。
为了保护“澳门豆捞”这个商标的独特性和自己作为先注册方的权益,凯旋门澳门豆捞集团对上面提到的这些商标都依法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0371澳门豆捞”和“蓝海格澳门豆捞”这两个商标在反对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支持,直接被取消了注册。“澳顶豆捞”这个商标虽然一开始没成功,但在后续的复审反对中也被商品委支持,最终也被撤销了。
中国法院经审理认为,戏征商标由“澳门豆捞”文字及图形等构成,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澳门”存在一定区别,且根据在案证据显示,经过澳门豆捞公司的长期使用,戏征商标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澳门豆捞公司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了法律保护。
这事有点讽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在一份生效判决中指出,豆捞是香港澳门地区流行的海鲜火锅简称,也叫香港火锅或澳门火锅。“澳门豆捞”虽比“豆捞”多了“澳门”二字,但因“豆捞”本就有澳门火锅的别称,所以这个名字本质上仍是在描述火锅服务,没有其他含义。不过法院也提到,“澳门豆捞”用久了之后,大家能清楚把它和其他火锅区分开,有了容易识别的独特性,所以能注册成商标。
经此意义,一哥澳门豆捞疯狂扩张。自2003年开出第一家门店后,澳门豆捞鼎盛时期在中国设立170余家直营店、150余家加盟店,遍及24个省市,并在阿联酋迪拜、越南设立海外分店。只是不少澳门小伙伴吃过之后都表示味道鲜不论,但真没有什么澳门风味。随着其他中高端火锅品牌的崛起,只靠“澳门”两字“唬人”的做法显然行不通了。
别再迷信“维港澳”标签
澳门作为美食之都,这个金字招牌在饮食界还是很有噱头的。所以除了一个“澳门豆捞”,还有很多类似的借名案例。
比如,一家名为“迷上澳门豆捞”的四川门店,走的跟一哥澳门豆捞可不是一个路子。该品牌自称豆捞发源于澳门,实际为四川本土火锅品牌,主打川式调料与广式汤锅结合,与澳门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直接关联。
南京百纳实业旗下品牌的“文权记澳门粥面”,装以澳门风味稍辣为宣传点,但澳门本地并无同名老字号,其门店集中于江苏、山西等地,菜品多为内地改良版粥面,澳门风味可以说是只见名不见形。
还有一定名堂的“澳门陈光记”,尽管起源于1956年的澳门烧味档,但其内地加盟店存在授权争议。比如柳州阳光100旗舰店由内地公司独立运营,主打的菜品竟然是自创的黑椒鸭,翻遍澳门也没有这道创新菜,难怪会被质疑偏离澳门传统工艺。
这些借“港澳”之名行本土化之实的品牌,看似蹭到了地域光环,实则暴露了餐饮行业的深层困境。当“维港澳”标签被消费者识破,当情怀溢价抵不过口味与性价比,所谓国际化包装不过是层一戳就破的糖衣。
对一哥澳门豆捞们而言,比商标维权更难的,是如何在真材实料里找回口碑,在创新迭代中重塑价值。毕竟消费者或许会为一时的噱头买单,但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永远是经得起推敲的品质与真诚。无论招牌上写的是澳门还是本土,舌尖上的真实味道才是最长远的流量密码。
而那些依然迷信地域包装的后来者或许该明白,靠信息差堆砌的品牌高楼,终会在消费理性化的浪潮中摇摇欲坠。唯有撕掉虚妄的标签,沉下心打磨产品与体验,才能在餐饮业的残酷竞争中真正捞住属于自己的那碗汤。
部分餐饮品牌经营数据对比
品牌 | 类型 | 营收变化 | 门店数量变化 |
---|---|---|---|
怂火锅 | 中高端火锅 | 同比增长双位数 | 增加18家 |
海底捞 | 火锅 | 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 | 未提及 |
凑凑 | 中高端火锅 | 同比下滑26.55% | 净减少60家 |
灰哥/小灰哥火锅 | 中高端火锅 | 预计2024年亏损1700-2300万 | 未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