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真实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那么,如何更客观地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分析上市公司的数据。虽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非绝对精准,但相比于地方上报的数据,其可靠性更高。本文通过分析1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试图揭示过去8年间各行业的就业变化趋势。
茅台、五粮液:白酒行业的隐忧
首先来看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茅台和五粮液。茅台近6年的数据显示,其在职员工规模在2024年与2021年基本持平,似乎已经达到顶峰。而五粮液的在职员工规模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达到最高峰2.6万人。
这种趋势可能与近年来公务禁酒令的实施以及年轻人对白酒消费兴趣降低有关。为了应对白酒市场可能面临的挑战,五粮液采取了缩减编制、降低成本的措施。虽然其裁员幅度不大,近几年仅裁员4.5%,但这也反映出白酒行业对未来的谨慎态度。
工行、中石油、中石化:传统巨头的“瘦身”行动
银行业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工行)在过去十年间,人员规模减少了5.1万人,缩水率高达11%。这或许与十年前银行扩张过猛有关,现在的收缩可能只是回归正常水平。
能源行业方面,作为A股市值排名第四的中国石油,其人员规模也能反映国内制造业的就业情况。中石油的在职员工人数在2014年达到高峰,之后逐年下滑,但退休人员的数量却在快速上升,从2016年的18.9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37.4万人,几乎翻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的临时工人数始终占据在职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数据显示,近9年时间在职人员减少了13.8万人,而临时工就减少了11.1万,表明裁员主要集中在临时工群体。
另一家能源巨头中国石化(中石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在职员工数量从2016年的45.1万人减少到2024年的35.6万,缩水率高达21%。与此同时,中石化的离退休人员数量也在猛涨,从2016年的21.5万增长到2024年的31.1万,预计明年将与在职员工数量持平。
中国电信:垄断国企的减员之路
作为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中国电信的人员规模也呈现下降趋势。9年时间里,中国电信减员9400人,裁员率3%。相对比中石油、中石化情况稍好。电信的离退休人员数量远低于“两桶油”, 这或因中国电信成立于1995年,成立之初以中青年为主,退休潮尚未达到顶峰。
美的、格力:家电巨头的转型之路
家电制造业巨头美的集团的人员规模一直在增长,十年时间翻了一倍。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的并购所致, 例如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以及控股企业小天鹅。此外,美的在海外投产的工厂也增加了人员规模。
另一家家电企业格力电器,其人员规模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缩水。其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数量占比从2017年的75%下降到2024年的58%。这部分员工主要为生产人员,减员可能与收入利润减少或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力有关。
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新能源与科技的崛起
比亚迪是近年来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巨头。2022年,比亚迪的人员规模翻了一倍,2023年再创新高,一年时间解决了13万个就业岗位。2024年,比亚迪的人员规模达到97万,远超其他企业。比亚迪人员暴增的直接原因是产能的急速扩张,多个国内外工厂相继投产。
作为比亚迪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的人员规模在5年时间里增长了4倍,2024年达到13万。
小米集团的人员规模也在迅速增长,大陆人员数从2019年的1.5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4.1万人,新吸纳了2.6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一半,这可能与小米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有关。
阿里巴巴:互联网巨头的“瘦身”
阿里巴巴的人员规模在2020年因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而暴涨。但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阿里巴巴的人员数量逐年下滑,并在今年3月出现速降,这与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的全部股权有关。
蒙牛、桃李面包、良品铺子:快销品的寒冬
快销品巨头蒙牛乳业在2019年之前的人员规模是在下滑的,但在2020年之后连续三年暴涨,这与蒙牛进行多次并购有关。但在2022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2024年一年时间直接开掉了5000人,一成多了。
桃李面包的人员规模在2022年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2023年降速加快,生产和销售人员被大规模清退。
食品连锁企业良品铺子,从2023年的1.1万人下降到2024年不到7000人,裁员4成。
这些数据表明,消费品行业正在经历寒冬。
数据汇总:就业市场面临挑战
综合以上10家企业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白酒奢侈品和新能源汽车、科技行业还能暂时稳住规模,其他行业都在缩水。国企缩水的速度似乎比民企还要快。
公司名称 | 2014年/起始年份在职人数 | 2024年在职人数 | 变化幅度 |
---|---|---|---|
茅台 | 数据不足 | 与2021年相当 | |
五粮液 | 数据不足 | 逐年下降 | |
工行 | 46.3万 | 41.2万 | -5.1万 |
中石油 | 高峰在2014年 | 逐年下滑 | |
中石化 | 45.1万(2016年) | 35.6万 | -9.5万 |
中国电信 | 数据不足 | 减员9400人 | |
美的 | 翻了一倍 | ||
格力 | 顶峰在2018年 | 规模缩水 | |
比亚迪 | 暴增 | 97万 | |
宁德时代 | 5年涨了4倍 | 13万 | |
小米 | 从1.5万(2019年) | 4.1万 | +2.6万 |
阿里 | 数据不足 | 逐渐下滑 | |
蒙牛 | 先下滑后暴涨 | 开始下滑 | -5000人 |
桃李面包 | 逐年下降 | ||
良品铺子 | 1.1万(2023年) | 不到7000人 | 裁员4成 |
从时间上看,最近三年是重灾年,但裁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2014年。
国企的特殊负担:离退休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等国企在财报中单独列出了离退休人员的费用。这与2000年之前,部分国企员工未缴纳养老金,退休后仍需企业承担相关费用有关。
比亚迪的扩张:机遇与挑战并存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是新能源行业的代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扩张,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比亚迪的扩张速度也令人担忧,这种赌博式的扩张如果出现失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总而言之, 上市公司的数据反映了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 传统行业在“瘦身”, 新兴行业在扩张。 这种结构性调整能否顺利完成, 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