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和平协议”看似曙光乍现,实则暗流涌动,各方角力已陷入以“安全保障”为核心的结构性僵局。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分歧,而是大国战略意图的激烈碰撞。乌克兰明确拒绝中国参与未来的安全框架,这一举动精准地暴露了其作为美国地缘战略代理人的角色。与此同时,欧洲却上演了一出对华盛顿的“逼宫”大戏,核心诉求直指美国必须提供清晰且具有约束力的安全承诺。面对这复杂局面,俄罗斯坚决否定乌克兰和欧洲的立场。最终,特朗普一句“那就好自为之吧”意味深长,既是表态,更是对欧洲的一次战略敲打。
“双普会”后的迷雾:谁的共识,谁的议程?
不久前结束的“双普会”一度释放出战争有望终结的积极信号。然而,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任何高层互动所达成的“共识”,都必须放在具体的权力结构和利益诉求中解读。乌克兰和欧洲,口头上积极响应“尽快结束战争”的呼吁,行动上却对“双普会”达成的初步方案表现出明显的排斥,甚至反对。
这背后,是和平谈判议程设置权的争夺。当特朗普与普京就向乌克兰提供某种形式的“安全保障”达成初步妥协时,这实际上是美俄两大玩家为了推动局势进入下一阶段,共同向棋盘上的次要行为体——乌克兰和欧洲,做出的一种战术性让步。
然而,这种让步被乌克兰和欧洲方面错误地解读为自身议价能力的提升,甚至产生“得寸进尺”的战略误判。欧洲七国领导人协同欧盟与北约高层,与泽连斯基进行立场捆绑后,集体前往白宫“讨说法”、“提要求”,本质上是在测试美国的战略底线,试图将自身的安全关切与利益诉求强行嵌入到美国的全球战略框架之中。欧洲内部所谓的“紧急商讨”与乌克兰抛出的“安全保障条款”,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向华盛顿施加极限压力的工具。
三重障碍:技术分歧背后的根本矛盾
当前,和平进程举步维艰,表面上看卡在了三个具体的障碍上:
- “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性问题: 泽连斯基对此的反复否认以及欧洲的公开支持,使得任何以现实主义版图变更为和平前提的方案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基础。
- 停火与谈判的顺序问题: 是先停火再开启谈判,还是以谈促停?是直接达成终局性的和平协议,还是从一个临时停火协议开始?在这个程序性问题上,特朗普选择支持普京的立场,即优先确立框架再实现停火,而这恰恰与乌克兰和欧洲所期望的路径背道而驰。
- “安全保障”问题: 战争结束后,谁来为乌克兰的国家安全提供担保?这是一个触及各方核心利益与战略底线的根本性问题。
前两个问题更多是策略和面子上的分歧,而第三个问题则映照出美、俄、乌、欧四方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战略诉求。这种诉求上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当前的僵局。
“安全保障”的罗生门:各方诉求的战略解码
让我们逐一拆解各方在“安全保障”问题上所打出的“明牌”:
美国的方案:最低限度的介入与责任的精准外包
美国最初提议通过某种非地面部队的形式向乌克兰提供“空中安全保障”。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迅速澄清,核心表态是“美国计划在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中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
这一表态是美国外交操作的经典范本。一方面,它通过口头同意将“安全保障”纳入谈判条款,满足了欧洲的程序性要求,将推动和平的“锅”甩给了欧洲;另一方面,它又以“最低限度作用”的表述清晰地划出了自己的责任边界,拒绝被欧洲的“安全焦虑”所捆绑。
欧洲的方案:以安全之名,谋经济之实
欧洲,特别是英法等传统强国,对“安全保障”的关注度极高,甚至在特朗普推动停火之初便已提出并达成了共同出兵进驻乌克兰的共识。我们必须穿透其“保障乌克兰安全”的话语表象,看到其背后真正的战略驱动力。乌克兰的战后重建,这块巨大的经济“肥肉”是陷入衰退的欧洲经济体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盛宴。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安全保障方案,派出地面部队,本质上是为了获得瓜分这块蛋糕的优先权和主导权。
乌克兰的方案:深度捆绑与利益输送
泽连斯基的方案更具交易色彩:承诺由欧洲出资,向美国购买10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同时与美方达成500亿美元的无人机生产协议。这个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回避了“谁派兵”这一敏感问题,而将核心聚焦于“谁提供武器”。这既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更是将自身国家安全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进行深度捆绑的战略设计。通过向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利益输送,来换取华盛顿更为实质性的、长期的军事承诺。这同时也暴露了乌克兰与欧洲之间在具体利益诉求上并非铁板一块。
俄罗斯的方案:坚守底线与原则的确立
俄罗斯的立场最为明确和坚定。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表态“支持2022年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安全保障原则,其他方案全都行不通”,实际上是重申了其不可逾越的战略底线。伊斯坦布尔方案的核心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共同为“中立”后的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中立”是前提,“五常共管”则是机制。当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不希望中国参与”时,他不仅是在拒绝一个具体的国家,更是在从根本上颠覆俄罗斯所能接受的唯一安全框架。俄罗斯的回应——欧洲国家派兵是不可接受的,并将导致危机升级,则是对其底线被触碰的必然反应。
特朗普的真实棋局:乌克兰为饵,收割欧洲
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中,那个急于“结束战争”的特朗普,他真正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面对欧洲领导人近乎“逼宫”式的集体施压,特朗普非但没有如往常一样勃然大怒,反而表现出“非常荣幸”的姿态。不久后曝出的“美国与欧盟就一项经贸协议的框架达成一致”的消息,才得以揭晓谜底。
特朗普的战略意图已经清晰地浮现在水面之上:推动乌克兰和平进程本身可能并非其首要目标,它更像是一个战略抓手,一个巨大的杠杆,其真实的撬动对象是欧洲。通过在安全议题上制造模糊性,拿捏欧洲的“安全焦虑”,迫使其在更为关键的经贸协议谈判中向美国做出重大利益让步。这,或许才是特朗普这盘大棋的核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欧经贸协议框架中的一项重要条款便是“欧盟大量购买美国能源和武器装备”,这与“双普会”前美欧达成的共识,以及乌克兰提出的“由欧洲出钱购买美国武器”的方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一场精妙的“战略嵌套”,它将乌克兰和平议题嵌套在美国对欧经贸关系重塑的更大战略框架之内。“搂草打兔子”,一石二鸟。如果欧洲为了其“拖垮俄罗斯”的执念,真的甘愿为乌克兰的军购买单,那么战争的长期化反而更符合美国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
终局的悲哀:谁是棋手?谁是祭品?
在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战略博弈中,各方的角色与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 俄罗斯: 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定力,但在美国设置的议程中,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接招,陷入被牵着鼻子走的境地。
- 乌克兰: 从头至尾都只是一个被放置在棋盘上的“祭品”。它的未来并不取决于基辅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取决于华盛顿的全球战略需要。
- 欧洲: 上演了一场集体性的战略迷思。除了少数如匈牙利欧尔班这样的“清醒者”,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似乎依然沉浸在“彰显国际地位”、“维护欧洲安全”的虚幻叙事中。他们未能清晰地识别出自己在美国的议程中不过是一个需要被整合、被收割的对象。
相比之下,中国在整个过程中的审慎与沉默则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战略清醒。这并非不作为,而是在清晰预判了所有可能的情景演化之后所做出的最理性的选择。
当荷兰已经开始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当俄乌双方仍在战场上相互攻击并宣传各自的战果时,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强国”,体量远超对手,并直言“你不应该去挑战一个比自己大十倍的国家”。这番话的潜台词是对乌克兰和欧洲赤裸裸的警告:和平谈判的大门已经打开,但条件必须是现实的。紧接着,他那句“美国在军事上打不败俄罗斯”更是彻底击碎了欧洲对美国提供无限安全保障的幻想。
最终传递的信号清晰无比:棋局由我设定,利益由我攫取,责任由你承担。至于乌克兰和欧洲的未来,在美国的战略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也就只能是“好自为之”了。
国家/地区 | 当前状态 |
---|---|
俄罗斯 | 被动接招,坚守底线 |
乌克兰 | 作为祭品,受制于美国战略 |
欧洲 | 战略迷思,被整合与收割 |
中国 | 审慎沉默,保持战略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