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南京“红姐”事件反转!6旬大爷变38岁壮汉,扒一扒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5-07-08 11:45:51

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红姐”事件,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吧?据说是一位60岁的大眼男版女装大佬,跟1600多人发生了关系,还拍了视频传到网上。

说实话,1600多个视频我是没敢看,怕辣眼睛!容易造成心理阴影。不过,警方已经出了通告,抓到人了!但年龄不是60岁,而是38岁,人数也没那么多。

这件事儿本身没啥好聊的,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点生活心得。当然,以下这段话可能会被断章取义,但我还是要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尽量多见识一些,这对人生真的有帮助!

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见过世面,很容易在男女关系、金钱等方面出问题。为啥?因为没见过诱惑,抵挡不住啊!王尔德好像说过,世界上我什么都能抵挡,就是抵挡不了诱惑。

如果没有“吃过见过”这个阶段,就容易出现“来都来了,就…”的情况。但凡你见识过一些,看到那种歪瓜裂枣,压根就不会上当。

所以,我一直强调,不管是结婚还是交朋友,多一些选择不是坏事。别觉得女人第一次给了谁,就要跟谁一辈子。多交几个男朋友,不是行为不检点,婚前同居试试,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都是我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如果我有女儿,我也会这么教育她:第一,学点防身术;第二,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第三,学习正常的生理卫生知识,一定要注意安全措施!这些远比“从一而终”的教条有用得多。

男士也一样,能多交几个女朋友就多交几个。别搞得自己性压抑,见个能少花钱的就往上扑。但凡你吃过见过,也不至于饥渴到那种程度。

当然,有些男人性冲动比较多,但性资源又有限。那也没办法,只能尽量增加交际面。如果实在不行,买个充气娃娃也比性压抑强。

说实话,中国男人比女性多3000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理论,虽然现在备受争议,但容格的理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性驱动力既能促进社会进步,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如果这件事有什么意义,那就是:中国很多男人无法获得廉价的性资源,这种冲动无法抑制,将来可能会造成社会问题。中国又是一个严格禁止卖淫嫖娼的国家,性少数群体更难获得性资源,说不定会出什么事。

大学生宿舍装空调:一场关于“人口红利”的反思?

最近还有一个新闻,某大学门卫大爷因为中暑去世,享年58岁。他为了给流浪猫吹风扇,自己却热死了。

之后,学生们开始闹着要装空调。包括其他学校,也纷纷要求装空调。

我第一次见到空调,还是上学的时候,只有计算机房有。那时候,空调是给机器用的,不是给人用的。后来在小学六年级,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有空调,那是我第一次接触8086电脑。

上学的时候,宿舍是没有空调的。在工厂里当工人的时候,只有我们班组有空调,因为我们负责修空调,算是“以权谋私”吧。

家里装空调,大概是90年代初。有了空调,就回不去了。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一旦拥有,就再也离不开。比如手机、电脑,甚至抽水马桶。

我现在不太喜欢去国外旅行,尤其是欧洲、美国,因为很多酒店、民宿没有带冲洗的马桶。我已经习惯了,用不惯那种没有冲洗功能的马桶了。

自从90年代初家里装了空调,后来工作场所也都有空调,就再也没有过没有空调的日子了。

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时候的孩子有一个巨大的差异:他们很有可能是在有空调的环境中长大的!

但中国大学有个问题,很多老大学改造项目,不包括给学生宿舍装空调。他们可以给留学生装,给教研室装,但给学生宿舍装空调,却总是拖拖拉拉。

尤其是一些老大学,五六十年代建的苏式建筑,根本就没有装空调的地方,线路也承受不了。公寓楼和学生宿舍的电路布局完全不同,用线的粗细也不同。

原本的老楼,不让用电热丝炉子,就是因为容量不够,线路发热会引发火灾。这样的楼,一直不装空调。

中国的现状就是:能让你凑合就凑合,没有任何以人为本的考量。

我妹妹90年代中后期上大学,还是8个人一个宿舍,没有空调。电扇自己买,电加热器也不许用。她熬了三年多,就去校外租房了。我太太原来在浙大读书的时候也是一样,杭州夏天那么热,直接去外面租房。

所以,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没有空调真的不行。

我们要知道,中国经济靠什么腾飞的?靠的是人口红利!这个人口红利,不但是人多,而是这些人能够忍受极端的、非常差的工作条件!

我们那一代人是真的不拿这当回事的。当时在炼铁厂,铁渣钩就在炉台边上,要跳过去。夏天的温度高到什么程度?穿着工作服、绝缘鞋,两小时就有点受不了,得去炉前班组那块降降温。

我们那代人能够忍受这样的生活。但一代一代人往这边走,就越来越不能够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有过这种东西之后,再往回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空调,其实并不算特别奢侈的事情,但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奢侈的事。在现代的孩子们看来,这就是一个生存的基本条件,你再让他们回去,回不去了。

所以,如果中国的人口红利本身在减少的情况下,工作条件又跟不上,而中国本身生产的这些东西,虽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大部分还是低端产品。

低端产品怎么压成本?不管是美国的关税,还是其他国家竖起来的关税壁垒,都是用低价在卷。人力是一方面,工作环境也是一方面。

如果把大家伺候舒服了,成本得多高?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还有必须人走空调就要关的情况?这种成本,才能让企业继续跟别人卷。

那么,新一代的这些人出来之后,会跟你这么干活吗?

他们不会。

所以,如果中国经济模式不进行转型,还像原来一样用低人权优势、人口红利,把成本压到极致,是做不到的。

从学校这一块,你就做不到。学校还会把毕业证卡着你,让你几年之内离不开,只能死守在这里。

这些学生都敢反,真到工厂里呢?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如果中国经济不转型,只能说好不到哪去。从一代一代人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

当然,这代人会不会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会更要求自己的权利,把这些权利变成政治权利,让中国进行改变?

我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这需要整个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国还差得远,可能还要两三代人才能做到。

他们只能从学生时代跟空调较劲,工作的时候跟工作环境、资本家们较劲,才能有一点改善。

看看吧,看看往下怎么走吧,我觉得还是挺好玩的。

万一哪天来个空调革命,我觉得比白纸革命更接地气。

对比项 警方通报 网传
年龄 38岁 60岁
性别
发生关系人数 未知 1600
标签: 空调 中国 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