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国泰君安拿下香港首张虚拟牌照,即将引发A股牛市”的视频在各大平台疯传,一些博主甚至断言“数字货币入华”、“A股港股即将大变天”。这事儿真的有这么重磅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拆解一下这个看似惊天动地,实则逻辑混乱的话题。
国泰君安“此”国泰君安非“彼”国泰君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国泰君安是香港的,不是上海那个。虽然它的控股股东是上海国资委,但它是一家香港公司,全名应该叫国泰君安国际。它拿到的是香港证监会发的虚拟资产牌照,服务对象是香港的合规用户,并不对大陆居民开放。
目前,中国大陆依然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交易和相关的平台运作,没有任何放松的迹象。把一张香港本地的金融牌照解读为中国官方开放数字资产,这完全是偷换概念,指鹿为马!
虚拟货币≠外资“捷径”?金融监管常识了解一下!
再来看第二个逻辑漏洞。有的博主说,既然虚拟货币是去中心化、不受监管的,所以它就成了外资很顺利地进入内地炒A股的渠道。这个说法看似聪明,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金融监管的基本常识。
稳定币,比如USDT、USDC,它的本质是美元和美债,是美元资产,受到我们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中国的资本账户至今没有完全放开,外资要进入A股,必须要通过QFII、沪港通等合规渠道。虚拟货币在中国本土连合法的金融资产身份都还没取得呢,所以根本不存在绕过监管、通过虚拟币进入A股的可能性。这是误导性的言论,没有任何执行路径,也不具备清算和托管的条件。
全球数字资产规模真有10万亿美元?别被“未来”忽悠了!
还有的博主说,全球数字资产已经达到10万亿美元,这和7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据完全不符合现实!根据相关国际机构的公开数据,截止2024年6月,全球加密资产的总市值是2.9万亿美元,其中的稳定币1600亿美元。把未来的预期市值当作现在已经实现的存量,是典型的放大叙事,制造市场情绪的操作。
深圳湾房产“代币化”?香港试点≠内地放开!
有的博主还提出来,把深圳湾10个亿的房产切成1万份数字货币凭证,在全球交易,这一下不就把房产给带动起来了吗?这个听起来很美好。如果在传统的资本市场里,这个叫房地产信托。香港确实把类似的操作搬到了区块链上。今年4月,香港曾推动一个RWA(Real World Asset)项目,把铜锣湾核心商务区价值29亿港币的写字楼分割成为100万份,通过蚂蚁链技术实现资产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租金收益的自动分配。
这套东西叫做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仅限于在香港操作,而且仅适合香港的合规投资者,也就是拥有800万港币金融资产以上的高净值客户。这跟老百姓没什么太大关系。再次强调,这仅仅是在香港。
大A股方面,中国证监会至今没有发布过任何支持STO和链上证券发行的政策。所以这里本质上就是拿技术愿景当成现实利好来说,是属于典型的金融话术误导行为。
A股3000点“怪”外资?别找借口了!
还有博主说A股徘徊在3000点的原因是因为外资不进。A股的问题长期徘徊在3000点,恐怕跟外资进不进没有太大的关系吧。一个股市能够健康发展,是不是跟大环境经济增速、企业盈利、政策稳定性这些结构性因素有关系呢?
事实上,外资通过沪港通等渠道,已经在A股投了3.2万亿,这是真金白银进的场。大A股的问题不是外资不进,而是市场缺乏长期信心。
指标 | 数值 |
---|---|
外资投资A股 | 3.2万亿 |
全球加密资产总市值 (2024年6月) | 2.9万亿美元 |
150万亿存款“待命”?别YY了!
最后一句最让人吐槽的观点是,中国有150万亿存款,只要市场走牛,这部分资金就会自动流入,进而推动市场从胜利走向胜利。现实呢?这150万亿的存款早已被银行理财、保险、债券、货币基金等多种渠道分流了。
愿意炒股的人今天还在股市,大部分人摔了跤起来之后,会看一下为什么摔了跤。真正既吃不记打,拿自己的钱不当钱的,恐怕也不是大多数。股市长期走牛,还是要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想靠情绪带动牛市,资金根本截不住。
结论:保持理性,别被忽悠!
咱们今天已经拆解了关于国泰君安拿下加密货币相关报道的严重支撑点。结论我们回顾一下:
- 香港虚拟资产试点是香港监管框架下的细分创新,不代表中国大陆的政策转向。
- 虚拟货币短期内根本不具备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通道作用。
- 牛市不是靠讲故事,而是靠企业盈利和长期资本的机制支撑。理性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