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白果园“水果刺客”迷局:万店梦碎,高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8-23 06:41:32

水果自由,成了很多人的“奢侈品”。白果园,这个曾经的水果连锁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水果刺客”之路,最终又陷入困境的?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白果园的“发家史”和“衰落史”,看看高价水果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靠“足秤”起家,却被利润困扰

话说白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在水果生鲜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也算是赚到了第一桶金。2002年,第一家白果园开业,打出的招牌就是“足秤”。在那个缺斤少两普遍的年代,这招儿确实管用,开业当天营收就破了1万9,第一个月流水更是突破40万。

但是,问题来了,生意是好,利润却薄如纸。余惠勇觉得,店不够多,店多才能破万法!于是,白果园走上了开放加盟、快速扩张的道路。这套路在咖啡奶茶行业玩得溜,但放到水果身上,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快速扩张的逻辑是:加盟做起来 -> 快速扩张 -> 获得上游溢价权 -> 成本打下来 -> 挤走对手 -> 获得盈利。

但白果园的剧本却不是这样写的。店是越开越多,钱却越亏越多。一开始觉得10家店能盈利,后来觉得50家店肯定行,结果到了2004年,开了70家店,800万启动资金全烧光了,只能靠借钱维持。

水果难标准化,规模效应失效

为什么规模扩张这招儿在白果园身上不好使?原因很简单,能靠规模摊平成本的,都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标准品。可水果呢?它离工业化大生产最远!

水果行业的上游太分散了,一个品类往往只能对应一个产区、一个县镇。而且,种植户规模小,没能力建立自己的标准品质体系,更别提优化品种、培育优质高产的产品了。这完全是站在工业化的对立面。

更要命的是,水果还特别容易坏!损耗率高达35%到45%。运输、门店管理都是难题。草莓容易磕碰,猕猴桃摘下来还生,不同的水果、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采摘时间,都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一家门店七八十个品类,就得有七八十种操作标准。标准化程度这么低,每多开一家加盟店,都是母公司身上的负担。

加盟转直营,自救之路艰难

2004年,白果园陷入危机,余惠勇尝试各种自救方法,甚至找到了“狼教授”狼贤平求教。狼教授直接泼冷水:水果连锁在西方都没搞起来,这一定不符合商业本质!还忽悠余惠勇花20万港币做研究,提炼“水果行业无法连锁化的本质”。

为了求生,余惠勇也是拼了。但直到2008年,他才做出一个关键决定:停止加盟,回购已有的加盟店,进行直营级别的严格管控。

这招儿是白果园逆转命运的关键。之前的加盟体系太乱了,加盟商自己采购便宜货,无视总部策略,和个体水果摊没啥区别。转回直营,重新让门店的价格、产品实现标准化,这才能真正实现连锁经营。

没有标准就“造”标准,高价成必然

经常买水果的人都知道,水果这东西,信息太不对称了。没吃到嘴里,你只能看个新鲜程度,至于甜不甜、脆不脆,全靠猜。连锁店的基础是产品标准化,但水果这玩意儿,咋标准化?

余惠勇的做法是,没有标准就“造”一个标准。从酸甜度、新鲜度等指标出发,把水果分为招牌A、B、C四个等级。但这标准化的成本太高了,想把成本赚回来,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

白果园体系里,水果质量分等级,想多赚钱,就得多卖高端水果,少卖普通水果。看白果园的财报就知道,最高端的招牌级水果,销售比重年年提升,从2019年不到10%,到2023年超过14%。如果算上次高端的A级,两个档位加起来的份额,已经从2019年的52%增加到66%。

简单来说,水果行业想要标准化,就必然越卖越贵。白果园也逐渐走向“水果刺客”这条路。

对加盟扩张的执念,加速“作死”

2009年,白果园财务压力小了,余惠勇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启动扩张。这次他小心了点,没选加盟,而是采用类似海底捞的做法,从内部培养店长,让店长持股,总部也持股,有利润大家分。

靠着这招儿,白果园也开了不少新店。到2015年,公司有了差不多1000家门店,财务状况也良好。但这时,余惠勇按下了加速键。

2015年,白果园和北方水果巨头果多美合并,同年完成一轮4亿元的融资,开始向资本市场敞开怀抱。此后5年,连续完成了8轮融资,其中包括一轮高达15亿元的B轮融资。2022年,白果园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上市公司。

资本的钱可不是白给的,他们要规模,要业绩。于是,在资本的催化下,余惠勇在2016年再次开放加盟。此后,白果园进入疯狂的扩张期。

疯狂的扩张,需要大规模建设标准化的供应链,说白了就是“加钱”。所以,白果园在扩张的同时,不断增加招牌级和A级贵价水果的销售,希望能够拉动利润。

消费者不买单,万店梦碎

但到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白果园门店从6000多家直接减少到5000多家,净关店将近1000家,毛利率降低4个点,营收跌掉近10个点,亏损接近4个亿。

很明显,消费者并不为“高端水果连锁”这个概念买单。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新鲜果蔬在我国属于民生刚需。

很多人会用市场调研报告来判断市场需求,但报告真的准确吗?未必。很多报告判断国内未来市场的方法,经常是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举个例子,可能报告会这么写:美国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日本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消费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市场很大,连锁水果行业有空间,高端水果消费有空间。

如果美国和日本的苹果都是50亿斤,而我国的苹果是100亿斤,那苹果就还能涨价。

这也就是为什么余惠勇会抱着一种“教育消费者”的心态。2016年,余惠勇提出万店计划。或许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白果园能在中国的水果零售业占到10%以上的份额。只要店开得够多,市场份额够大,有了足够的溢价权,就能倒逼果农按自己的果标去种水果,也能通过溢价获取足够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里,创始人的商业模式是最不容易被质疑的。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一定是自己太超前,消费者没有跟上自己的脚步。

但现实是,如今白果园融资了,上市了,万店计划实现了一半,市场份额也不过只有1%。甚至前五大水果连锁品牌加起来,市场份额也没有到5%。

因为所谓的民生刚需,是指老百姓在消费这些产品时不会心疼。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国,我们的水果比其他国家便宜,这难道不该是优势吗?当一个苹果卖到十几块钱一个,又有多少家庭能做到天天消费呢?

说得刻薄一点,中国的水果市场值钱,多一个白果园,少一个白果园,完全不影响大家继续吃水果。白果园走高端路线,还是平民路线,只影响它自己的市值和高管们的身价。中国的水果自由,也不是靠一个商业模式来实现,消费者吃水果的选择,也不需要一家连锁企业来教育。

总结

白果园的案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连锁,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会为高价买单。盲目扩张、脱离实际,最终只会走向失败。

项目 2019 2023
招牌级水果占比 不到10% 超过14%
招牌级+A级水果占比 52% 66%
门店数量(峰值) 6000+家
门店数量(2024) 5000+家
净关店 近1000家
标签: 水果 果园 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