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深奥,但又和咱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国的市场和产权。历史学者吴思的新书《鼎残:中国市场和产权的构造和逻辑》,就试图剖析这背后的运行逻辑。这本书一出,估计会引起不小的震动,毕竟,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思考的人,总是值得敬佩的。
吴思老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啥呢?简单来说,他认为中国的市场和产权,存在着一种“顶残”的状态。啥意思?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们,抬头一看,上面总有一个残缺的、不确定的东西压着你。
啥是“顶残”?老干部一语道破天机
吴思老师讲了一个让他深受震动的故事。一位老干部跟他说,中国就像手里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这句话背后,是权力对市场和产权的绝对掌控。
真正的市场主体,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商人,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在权力面前,个人的产权是脆弱的,缺乏保障的。
产权的“顶残”体现在哪?
吴思老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英国的制度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强调的是房屋产权的不可侵犯。但在咱们这儿,拆迁队就能进,甚至一个县级干部就能让你家破人亡。
更可怕的是,这种“顶残”的状态是分层的。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农民,邻居占了你一垄地,你还能去告状,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如果占你地的是镇长、县委书记的亲家呢?你还能告吗?
这就是现实,面对权力,你的产权往往不堪一击。而那些手握权力的人,他们面对更大的权力,同样也要选择“认账”、“送礼”,以求自保。
“三刀两补”:中国市场的特殊生态
吴思老师用“三刀两补”来形容中国市场的特殊生态:
- 第一刀:总量控制。 砍书号就是典型的例子。原本市场上有 50 万个书号,说砍就砍,直接砍掉四分之一,导致书号黑市价格一路飞涨。
年份 | 书号黑市价格 |
---|---|
几年前 | 四五千元 |
2021年 | 4 万元左右 |
现在(预估) | 5 万元 |
- 第二刀:内容审查。 有些题材是绝对不能碰的,比如涉及党史、军史、领导人、民族宗教等等,稍有不慎,就会被“咔嚓”。
-
第三刀:主体限制。 民营资本不得进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领域。能参与进来的,都是有官方背景的。
-
第一补:补贴特权主体。 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种,靠市场是绝对养不活的,全靠财政补贴。
- 第二补:补贴特权选题。 那些“红色选题”,即便市场不好,也会有公费订阅等各种补贴。
这“三刀两补”下来,市场早就畸形了。该有的自由竞争没了,该有的多元化也没了。
从秦始皇到今天:官家主义的演变
吴思老师还梳理了中国官家主义的演变历程,从秦始皇的典型官家主义,到后来的世族官家主义、地主官家主义、部族官家主义、工农官家主义,再到现在的资本官家主义。
- 秦始皇:最标准的官家主义,一切权力归于中央。
- 东汉魏晋:门阀士族崛起,甚至能架空皇帝,形成世族官家主义。
- 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平民地主登上政治舞台,形成地主官家主义。
- 元清:外族入侵,推行部族官家主义,例如清朝的满汉双轨制。
- 毛时代:消灭地主资本家,干部直接管理工农,形成工农官家主义。
- 邓小平时代:民营企业发展,但要为政治服务,形成资本官家主义。
我们是谁?中国市场的“龟形结构”
面对这样的市场,我们是谁?吴思老师借用了陶然和苏福斌两位教授的“龟形结构”理论,来描述中国经济的形态:
- 龟身: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竞争激烈,效率极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四爪:金融、电讯、铁路、土地等关键领域,被权力高度掌控,像四根管子一样,从龟身抽取利益。
这种结构下,民营企业再努力,也逃不过被“抽血”的命运。
中经报联案例:民营资本的悲歌
吴思老师还提到了《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的案例。这两家报纸原本是民营资本创办的,做得风生水起。但后来,因为产权问题,被官方以极低的代价收走。
这个案例背后,是民营资本在权力面前的无奈。你想好好发展,想做大做强,但一不小心,就会被“收割”。
如何命名这种市场?
面对这种既有市场活力,又有权力干预的复杂局面,应该如何命名呢?
- 残缺市场? 强调了市场的不完整性,但忽略了权力填补的部分。
- 权力市场? 突出了权力的作用,但没能涵盖权力不屑于介入的领域。
- 差序市场? 比较学术,但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 品级市场? 或许更接近真相,既突出了权力的分层,又涵盖了不同等级的市场主体。
说到底,无论是哪种命名,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权力主导下,中国市场和产权的逻辑,与西方自由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对中国的市场和产权,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