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最近科技圈里风头正劲的折叠屏手机。话说这智能手机发展了十多年,创新是越来越少,大家伙儿换机的动力也越来越不足。2022年、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那是连年下滑,好不容易2024年迎来点回暖,结果还是苹果、三星、小米这些老牌巨头在唱主角。说白了,这就是个存量博弈的市场,大家都在拼配置、拼设计,想从别人的盘子里抢块蛋糕。
那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内卷”的时代,手机厂商还能靠啥来刺激消费者的换机欲望呢?答案或许就是:形态革命!而这,正是折叠屏手机的意义所在。
折叠屏:手机平板二合一?
折叠屏可不是简单的把屏幕对折一下,它其实是在重新定义手机这个品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手机和平板的结合体,既有手机的便携性,又有平板的大屏体验。
2018年,柔宇发布了全球第一款量产折叠屏手机FlexPi,虽然商业上没成功,但却打开了人们对折叠屏的想象空间。真正把折叠屏手机推向大众视野的,还得说是三星。2019年,三星发布了Galaxy Fold系列,把横向折叠这个设计路线给拉到了台前。之后几年,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国产厂商纷纷跟进,市场竞争迅速加剧。
各家也陆续推出了数项折叠方案:竖折方案主打女性用户和时尚便携;横折方案主打大屏体验,适合移动办公、娱乐影音;而数折方案则更像是复古翻盖手机的现代演化,强调便携性。
折叠屏确实是在解决一个过去没法兼顾的矛盾:屏幕越大,看得越爽;手机越大,携带越不便。而折叠屏通过结构和材料的创新,找到了一个兼顾方案。
苹果入局:临门一脚?
要说为啥苹果要入局,才是整个行业的临门一脚?首先,从数据上看,目前折叠屏手机还是个相对小众的市场。2024年,全球出货量大概是1780万台,占整体手机出货量的比例不到2%。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惊人的成长性!
根据Trainforce的预测,到2027年,折叠屏手机的年出货量将突破70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8%!这个增速几乎是行业平均的10倍。这意味着产业链已经准备好了,用户教育也在逐渐完成,量产和成本控制也进入了稳定区间。但要让这个市场真正破圈,还差一个确定性的催化剂,而这个催化剂很可能就是苹果。
有消息称,苹果最早可能在2026年发布首款折叠iPhone。苹果一贯的策略是后发先制,不会第一个冲上去试错,而是会等硬件成熟度、供应链、用户习惯都相对稳定之后,用一款极具完成度的产品引爆市场。
苹果的影响力那是毋庸置疑的。当年FaceID出来后,安卓厂商集体模仿;AirPods爆红之后,TWS耳机市场全面起飞;Type-C接口也是等苹果一宣布用,整个配件市场跟着动。所以如果苹果推出折叠iPhone,不光自己能卖掉上千万部,还会带动整个供应链进行一轮大升级。
更有趣的是,目前苹果虽然还没出折叠屏,但它已经悄悄布局了折叠屏关键技术,比如液态金属铰链的专利布局早就开始了。在材料选择上,苹果也一直强调轻量化、无折痕、结构紧凑,这和折叠屏的需求高度吻合。可以说,苹果的工程团队这几年一直在打磨武器,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出手。
我们判断苹果入场的含金量远大于任何一个安卓品牌的原因就在于此。它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更是信号!资本市场最看重的不是现在谁卖的好,而是未来谁能带动产业链重塑价值。
总结一下:在手机行业增长放缓、用户换机周期拉长的背景下,折叠屏成为少数仍具爆发潜力的品类之一。随着技术的成熟、形态的差异化以及苹果即将入局的超级催化剂效应,折叠屏很可能迎来一波集中放量。而这场变革的背后,不仅意味着一轮硬件升级,更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一次价值重塑。
折叠屏产业链:谁是幕后英雄?
在折叠屏这条赛道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品牌,比如华为、小米、三星或者未来的苹果。但其实真正的黄金机会,往往藏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拆解一台折叠屏手机的物料成本(BOM),会发现两个部件的占比非常夸张:一个是显示模组,另一个就是铰链系统。以三星的Galaxy Fold为例,它的显示模组成本占比高达34%,而铰链系统占到13.7%。在华为PURIX这类旗舰产品中,这两个部分合起来甚至能占到70%的整机成本!也就是说,整个折叠屏的灵魂,其实就在这两块。
部件 | Galaxy Fold成本占比 | 华为PURIX成本占比 |
---|---|---|
显示模组 | 34% | (总占比70%,与铰链合计) |
铰链系统 | 13.7% | (总占比70%,与显示模组合计) |
先来看铰链。如果说传统手机是一块平板玻璃贴上金属边框,那折叠屏手机的最大技术门槛就是它的骨架——铰链。这东西虽然只有几厘米长,但要实现的功能极其复杂:它要撑住屏幕开合,还要能固定住角度,保持悬停状态,不仅不能坏,还要耐用20万次以上的折叠,更重要的是,它还得足够轻、够强、够小,还不能折出明显的痕迹。
铰链拆开看,本质上是一个结构件系统,由几百个微型零部件组成,里面既有金属轴、连接杆、弹簧机构,也有各种微型滑块、阻泥片、塑料垫圈等等。这些零件要共同工作,才能实现流畅又可控的开合动作。不同厂商在铰链设计上的内功高低,就直接决定了手机折叠的手感、寿命以及折痕的深浅。
主流的铰链结构分为两种:U型和水滴型。U型铰链看起来结构简单、成本低,但问题在于它的弯折半径太小,屏幕对折后会出现一个很深的V型折痕。而水滴型铰链通过优化折叠轨迹,把屏幕折成一个更大的弯弧,这样不仅折痕浅,还能让屏幕不直接接触,减少磨损,延长寿命。从Galaxy Z Fold5开始,三星就已经全面放弃U型,转向水滴型铰链了。而华为、小米、OPPO、Vivo早就在这一块“卷”起来了,甚至华为的Mate X5系列已经做到了折痕几乎看不见。
铰链已经不仅仅是一块结构件,而变成了材料与制造技术的竞技场。目前主流铰链的制造工艺有三种: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液态金属铸造以及钛合金的3D打印。
MIM可以理解为像注塑一样制造金属件,它把金属粉末和塑料粘结剂混在一起,注入模具,最后在高温烧结成型。优点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结构复杂的小零件,尺寸精度高,材料利用率接近100%。对于像铰链这种结构复杂、形状不规则、数量巨大的零件来说,MIM是目前最成熟、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中国MIM行业的市场规模,2026年将突破14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消费电子。
那为什么还要上液态金属和3D打印呢?因为高端玩家不满足于“能用”,他们想要做到极致!液态金属,也叫非晶合金,是一种结构完全没有晶格排列的金属材料,记住它有两个核心优势:高强度加高弹性。折叠屏铰链最怕什么?一个是疲劳断裂,一个是长期使用后的变形。液态金属就能完美解决这两个问题,它能在长时间折叠后仍保持形变一致性,避免折痕扩大。而且由于液态金属模具成型效率高,还环保无毒。苹果其实早就在MacBook电源按钮上用过这项技术。
再来看3D打印,特别是钛合金3D打印。折叠屏有一个终极目标:越轻越好!但轻就意味着材料要强。普通铝合金抗拉强度在300MPa左右,而钛合金可以做到1600MPa以上。钛合金传统工艺成本高、加工难,3D打印就成了解法。它用激光逐层叠加金属粉末成型,不仅节省材料,还能做出传统机加工难以实现的复杂结构。像荣耀Magic VR和OPPO Find N5就已经量产了钛合金3D打印铰链,成功把厚度压到1厘米以下,重量做到230克以内。
所以你可以看到,铰链这一个零部件其实已经串起了多个高技术产业链:精密机械、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等。光这个赛道就足以养活一堆上市公司。
那除了铰链,另外一个关键战场是屏幕盖板,也就是我们说的UTG。很多人误以为折叠屏用的玻璃和普通手机玻璃一样,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传统玻璃后硬不易折,折叠屏必须用超薄、能弯折、还有防滑性的超薄柔性玻璃,行业标准叫UTG(超薄玻璃)。它是目前CPI塑料膜的替代者。UTG的优点非常明显:透光率高、硬度强、触感好,但它的问题是:贵!难做!
目前主流的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一次成型法,技术含量高,主要由美国康宁、日本电气硝子等国际巨头掌控,依赖一流下拉、浮法等传统玻璃成型技术。另一种是二次减薄法,先做出一块厚玻璃,再用化学蚀刻减薄到30微米以内,这种方式国产厂商可以掌握,适合大规模低成本量产。
不过UTG还不是终点,产业界现在更看好下一代升级方案:UFG(不等厚超薄玻璃),中间折叠区薄,两边非折叠区厚,既保证了弯折性能,也能增强整体屏幕强度,还能省去塑料膜贴合,提高光洁度和高级感。预计未来两三年,UFG将逐步替代现有UTG方案,成为行业主流。
盖板玻璃的加工难点在哪?核心在三个环节:成型、切割、钢化。超薄玻璃在切割时不能用传统刀轮切割,只能靠激光;在钢化时也不能用物理钢化,而要用化学离子交换法,提高其表面强度而不破坏形态结构。这些工艺门槛极高,也正是国产替代的重要突破口。
总而言之,折叠屏真正的钱不在整机,而是在幕后英雄:铰链加盖板,加工艺路线,还有极强的产业链溢出效应。
投资机会与风险
那么,这些创新、技术、趋势最后到底是谁在赚钱?我投资要买什么标的?产业链这么长,是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吃到红利?接下来我们就聚焦在最关键的三件事上:产业链结构、核心投资机会以及必须警惕的风险点。
先说第一个问题,折叠屏的爆发逻辑。前面我们提到过,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是1780万台,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到70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8%。相当于每年翻一倍!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基于一款产品生命周期的爆发,而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新周期,就像当年从功能机切换到智能机一样。这种形态上的革命,一旦被主流用户接受,就几乎不可能回头。
但要注意一点,虽然市场成长很快,但目前的竞争格局其实非常集中。比如在全球市场上,三星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出货占比还超过50%。而在中国市场,华为一家就占了快一半的市场份额,荣耀、vivo、小米和OPPO紧随其后,但整体上属于追赶阶段。换句话说,这个市场还是头部品牌主导、上下游强绑定的格局,谁能控制产业链,谁就更有话语权。
那就引出了我们投资逻辑中的筛选器:找那些在折叠屏核心环节中不可替代或者强势崛起的环节和公司。
从产业链分布来看,整个折叠屏行业可以分为五个关键模块:
- 整机品牌商:比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这些是C端爆发的引擎,但我们不直接投它们。
- 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比如UTG盖板、铰链组件、显示模组、电池等。
- 材料与工艺提供商:如液态金属、钛合金、3D打印等新型材料与加工方式。
- 设备与工艺厂商:专门提供激光切割、化学钢化、蚀刻、精密组装的设备和技术。
- 中下游封装整合与模组厂:比如模组整合、FPC、柔性电路等环节。
在这五大模块中,最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的就是第二和第三模块,也就是核心零部件和材料加工艺这两条黄金赛道。
先说UTG盖板。UTG也就是超薄柔性玻璃,正在全面取代CPI薄膜,成为折叠屏的主流选择。它的出货量在2023年已经达到市场占比70%,未来还将继续增长,预计2028年全球出货将超过5100万片。而目前UTG的产能布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厂商,比如国内的蓝思科技。蓝思科技本身就是消费电子玻璃盖板的龙头,长期为苹果、华为、OPPO等提供屏幕玻璃,在UTG方向也拥有量产能力、技术积累和客户渠道的全面优势。根据券商预测,蓝思2025年净利润预计超50亿,当前估值仅20倍出头,已经处于被低估状态。如果折叠屏这条线在2026年被苹果引爆,蓝思可能是最先吃到苹果订单溢价的标的之一。
再来看铰链方向,推荐关注三家公司:
- 精研科技:它在MIM精密结构键领域优势明显,已经进入多个主流品牌的供应链,量产能力强、良率稳定,是典型的中游高壁垒类型制造企业。
- 统联精密:这是科创板的小而美公司,市值较小但技术储备厚、研发强度高,尤其在水滴型铰链和轻量化零件方面布局非常超前。
- 经年科技:虽然财务数据暂未完全披露,但它的研发主要面向高端铰链模组和3C结构键,是不少品牌的小批量定制核心供应商。
如果你更偏好新材料和前沿制造环节,那就必须关注液态金属和3D打印这两个弹性最大的环节,比如宜安科技,国内液态金属产业化最早的玩家,已经量产并进入荣耀、OPPO等主流品牌的铰链供应链,它的优势是原材料研发加成型一体化能力强,是国内极少数能大规模做液态金属压注的公司之一。再比如铂力特和华曙高科,这两家主打金属3D打印,已经把技术从工业制造拓展到消费电子。尤其是铂力特,在钛合金结构件和航空级3D打印方面积累极深。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现在买这些标的就稳赚了?其实也不是,任何产业爆发前夜的投资,既是机会,也是考验眼光和节奏的游戏,尤其折叠屏目前还面临以下四大风险,我们一定要有认知:
- 需求错判:如果消费者对折叠屏兴趣不如预期,哪怕技术再好、价格再低,也没人买单。比如很多人反馈折痕明显、续航差,这些都还没解决。
- 品牌推进不确定:目前苹果只是可能2026年推出折叠屏,如果跳票,整个产业链的估值逻辑会被打断。
- 技术良率与成本问题:像UTG玻璃、液态金属、3D打印这些新工艺,量产难度高,如果大厂用不上、良率上不去,投资逻辑会被推迟一年以上。
- 估值消化问题:现在市场已经有不少资金在炒作折叠屏概念,如果你是在高点追进去,哪怕方向对了、节奏错了,也可能吃一波回撤。
投资人在关注折叠屏机会时,一定要结合基本面估值、量产周期和品牌节点去布局。比如你可以把时间点和产品节奏对齐,2025年下半年跟踪苹果折叠屏测试进展,2026年中看量产与供应链招标,2026年年底再看出货数据和消费者反馈。这个节奏感掌握好了,折叠屏就是一个结构性大机会,不亚于当年的双摄、全面屏甚至是TWS耳机崛起的机会!